2015年12期  
      感觉
草木三记
秋平

 

永远的芍药

 

又一次去登了六和塔。春暖花开的五月,我是特地奔着月轮山的芍药花去的。

关于芍药的记忆,几十年来一直在脑子里沉淀,因为她是我最喜欢的花,她是我花的启蒙老师,认识她以前,我还不知道世界上有如此美丽的花,而美丽是因为她的药用功能。

每年五月初,老家门前的菜园子里,红红的芍药花会开满园子,而穿着粗布黑衣、长须飘飘的爷爷,似乎对这一片花特别用心,花间有一棵杂草都要轻轻地拔掉,还不时会松松花根部的土。我有疑问,花不是开得很旺了吗?这花只是好看,又不能当菜吃。我认为菜园只能种菜。爷爷笑笑,摸摸我的头:我要的是芍药花的根,她的根是很好的药材,可以卖钱的。

芍药花很快会谢掉。花开花落,很自然的现象,但我希望她快点长大,可以做药卖钱。

到了第二年的七八月份,就可以试着挖了。扒开泥土,可以看见芍药粗壮的肉质块根,纺锤形,长柱形,如果折断,则会看到白白的颜色,有点像山药的肉。取下芍药根后,去掉根须,按粗细不同分类,用刀刮去根皮,洗净,晾干。晾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在烈日下曝晒。至少要有半个月时间,才会达到药店收购的要求,爷爷做这些事的时候,很专心,他常常会拿着芍药根,用手指弹弹,细听,如果有清脆的声音发出,他的脸上就会有满足的表情呈现。

这大约是困难时期唯一可以做的生意了。如此辛苦种出来的芍药,也不过是一两块钱一斤;如果种的人多,价钱还要低。父亲拖着一家老小,虽然拿着工资,也是捉襟见肘,幸亏这个芍药,她能让我们可以勉强生活下去。

我读高中时,教我们语文的是个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白净先生。斯斯文文,戴着一副大框眼镜。别看他年轻,讲课却自有一套,我们都爱听。有次讲苏东坡的词,讲着讲着,他话题一转:我不大喜欢苏东坡的豪放词,空有一腔热血,好像说大话,我更喜欢那个姜夔,你们知道吗?随后他转身就在黑板写上姜夔二字,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个夔,很难写的噢。姜夔呢,他的《扬州慢·淮左名都》很有名气,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只有二十二岁哎,比我还小,然后抑扬顿挫:“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有人去过吗?扬州有著名的二十四桥,桥边的红药,就是芍药,宋代扬州的芍药极为有名,他是借芍药感怀家国,哀时伤乱。

谁知道芍药?突然,眼镜老师高声地问。我怯怯地举手:我知道一点,我们家里种过,当药材卖的。另一个同学也举手说:我在《红楼梦》中好像读过一节,是写史湘云的。眼镜于是很兴奋地说了史姑娘:她喝醉酒,把芍药花弄来当枕头,在一条石凳上睡着了,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嗡嗡地围着她。

眼镜老师说完史湘云,似乎还是很兴奋,又说了一大通芍药的事情。其中一则《梦溪笔谈》中有名的“四相簪花”故事,现在还印象深刻,因为他讲到了王安石,而那时,我们正在被眼镜老师要求背诵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个故事这样说:庆历年间,韩琦镇守淮南,后花园中有一株芍药忽然开花四枝,花色上下红,中黄蕊相间。韩琦于是请王珪、王安石、陈升之来观赏,席间把花剪下,各簪一枝。这四人后来都官拜宰相,芍药因此被称为“花相”。

顺便说一句,我们这个老师,讲课就是这样不守规矩,讲苏东坡会扯到姜夔,会扯到芍药,还会扯到《梦溪笔谈》。不守规矩是因为他的博学,不像别的老师只会照本宣科,现在,这个老师已经成为我们这座城市里著名的文学家了。

有一年五月,我去了洛阳,当然是冲着牡丹去的,可惜的是,牡丹春芳已歇,花王衰败的形象并不怎么好看。可我却又一次饱览了怒放的芍药花,她花开于春末,唐宋文人称其为“婪尾春”,婪尾是最后一杯酒的意思,芍药花开就意味着春天即将离去。洛阳果真是芍药的海洋,不过,因有众花的陪衬,芍药也就不怎么耀眼了,看起来还有些低调。很多人搞不清牡丹和芍药,也把芍药当牡丹欣赏,在外行眼里,这两种花差不了多少,可在我眼里,她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牡丹艳,芍药实;牡丹只重外表,芍药内外兼修;牡丹总是耀眼,芍药常作陪衬。

19994月,我们家何之洲同学隆重诞生。该同学诞生前,我们曾经翻遍字典词典,为的是找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名字。我不断地翻《诗经》,心想,这可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源头噢,一定会有合适的。无心插柳,却翻到了“芍药”。《诗经·溱洧》说:“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春秋那个时候,每逢三月初三,在郑国溱河、洧河的河边上,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鲜花盛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特别是小伙子和姑娘们,更是有说有笑,并互相赠送芍药表示情意。这几句写的大概就是当时的情景。芍药如此美好,何之洲差一点就成了何芍药了。

这个最早发现于4900年前的古老花卉,在当时就已经发挥着强大的审美功能,用以赠别情人或友人,所以,又称她为将离、离草。见面时送、分别还送,可见芍药花的普遍了,如果那时有国花评选,一定是芍药。

有朋友知道我喜欢芍药,告诉我说,杭州花港观鱼公园里,搞了个芍药圃,种植有近两千株呢。是吗?我是一定不会放过这片芍药的,而且,还会带着何之洲同学去好好观摩一下,让她画出芍药的倩影。

《本草纲目》这样说她:芍药,犹绰药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性微寒,味苦酸,调肝脾,和营血,主治血虚腹痛。

这说的不就是人中之上品嘛,品德美好,勤劳务实,淡如芍香,柔美如玉。

 

野百合也有春天

 

参加各色人等的婚礼大典,主持人激情澎湃地说到“祝新人百年好合”时,我的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百合花的美丽影子。

圣洁,坚贞,洁白无瑕。于是,百合花在我的记忆池里依次绽放。

我的家虽处于乡镇府所在地,却是一个深深的山坞,依山傍水,一天最多只来一趟班车。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可农民们并不能闲下来,生产队里,大人们总有干不完的活。但干完活后,他们往往会挟私,顺带砍一担柴,顺带割一车猪草,野百合就是这个时候闯进我记忆的。

春天的时候,只要不是很密集的柴丛中,或者一片荒草地里,总有几朵鲜艳的白色或者黄色的小花开放着。野百合的身材非常高挑,可能是营养的关系,山地也不太肥,它长得还是很单薄。那时没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我们对身边的花花草草,也不会太关注,我们只关注它的实用性,什么东西能吃,那就有用。野百合的茎可以吃,而且是很好的营养品。

我是老幺,有哥哥姐姐罩着,基本不用干什么活,一些农业知识,他们会热情地教我,就如教那些在我们村下放的知识青年一样。

野百合大部分的根都扎得比较深,有时马马虎虎、用砍柴刀刨挖,还很困难呢。要想得到它完整的茎,只有耐心,将挖的口子开得大一点,一点点往下挖,往下挖四五十厘米甚至七八十厘米后,就可以挖到一块盘得很紧的茎了,这时,哥哥姐姐们会将这个战利品交给我保管。茎的大小取决于它的年份及泥土的营养,不管怎么说,一块茎怎么着也有数十瓣,如果多挖几株,洗净,就可以煮汤吃了,黏黏的,醇醇的,倘若再放一点糖,味道真是没得说。挖得多了,还可以晒干,什么时候都可以吃。什么算山珍?野百合的茎绝对可以算。

高二的时候,当我读完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后,不用语文老师怎么解释,似乎就明白了许多,原来,百合花还有这么多的寓意呢。这个故事,现在读来还是如此的感人。“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是天目山人,一个十九岁的小伙子,甚至怕和女性说话,一说话就脸红。让这样的腼腆小伙去借老乡家的被子,而且是向一个新媳妇借,自然红了一脸回来了。但就是这个不肯借被子的新媳妇,最后却将绣着美丽百合花的嫁妆被盖在那个牺牲了的小通讯员身上。这个时候,我知道了什么叫小说,怎样写情节,如何安排结构。不就是讲故事嘛,我也会。然后,我就依样画葫芦,也写了一篇小说,写我们寝室里的事,写我们班上的事。一写还刹不了车,字数居然超过了《百合花》。平生处女作,还有那被语文老师讽刺为螃蟹一样扭扭歪歪的字,怎敢大方见人?只好偷偷投给县文联的文学杂志《桐叶》,怎料想,编辑居然大为青睐,将这个小中篇发了头条!新杂志拿到,那场面,真是全班轰动,老师惊讶,风头出尽!这可是我文学创作生涯中值得大书一笔的事情。在我的简单理解中,那小战士不就是长在野外迎风挺立的野百合吗?

20095月,我曾有幸去香港学习一周。虽然学的是新媒体,但眼睛不会闲着的,这是职业习惯。我发现香港也有野百合,还不少呢。查资料得知,香港的野百合居然是受花木法令保护的,1925年,港府规定,对香港十一种野花加以保护,禁止采摘或贩卖,名列第五种的便是百合花。我们去新界的山上,发现野百合很繁盛茂密,队伍颇为壮大,似乎是花草的主力;这大约就是不许人随意采摘的成果了。初夏季节,白色的大花朵从草丛中伸出头来,大老远就能闻到它们馥郁的清香,满山都是百合味,浓得很。不过,我也有疑问,香港那时还是英国人管着呢,而在英国,百合花却被人们当作死亡之花,那英国人为啥还将它保护得这么好呢?只有一种合理的推断,就是,野百合生命力强,妆扮环境的作用强,那就保护它吧。

从《神农本草经》得知,中国是应用和开发百合花最早的国家。因此,百合花开向欧洲自然也是寻常不过的事了。

2012年夏天,我去欧洲,跑了法国、意大利等地。凡尔赛宫是必须去的。虽然排队两个多小时,虽然克洛维王朝、路易王朝还有什么别的王朝,虽然那么多的雕像艺术品让人眼花缭乱,虽然蒙娜丽莎画像前人潮如涌,但我还是在大卫的学生、法国画家德均尼《克洛维一世》的画前驻足良久,这是一幅1835年的作品,克洛维一世的皇冠上,画有很完整鲜明的百合,他们怎么会如此钟情百合?原来,百合花在法国叫香根鸢尾,普通却高贵,是他们的国花。法国从克洛维一世开始,百合花就成了皇室的象征。真的哎,仔细看看凡尔赛宫里面的收藏,有不少百合花的图案,喏,就连脚下的地毯,也是百合花图。我们在议论百合花的时候,有一位同伴说了,你们看,我们玩的扑克牌,KQJ里国王的头上不也是戴着百合花吗?哈哈,真的是呢!

一个周末的晚上,很无聊地看着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光头孟非在介绍上场男生的时候这样说:这是一位来自百合网的嘉宾。我一听,百合网,又是百合,来精神了,仔细看。互联网时代,我们就靠网络生活着,网络能不能吸引人,名字很重要,百合网,那一定是以百年好合为首要目的,真是太好了。这位来自百合网的男生,居然还是从事园艺的,恰如其分噢。我觉得,模样,身材,口才,能力,家境,都不错哎,而且,还有很值得其他青年学习的创业历程,可就是被一个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摁掉了灯。我有些不平了,这些姑娘们想要什么呢?看着孟非、乐嘉两个光头的插科打诨,看看那个中年妇女黄老师不咸不淡的点评(我也是中年妇女,没有贬义),我忽然觉得,这原来就是一档娱乐节目嘛,不要太认真。你以为姑娘们是来找对象的?我觉得不是,她们是来展示的,展示自己姣好的形象;既然来展示,那恨不得能多出几次镜,几分钟能确定自己的终身?开什么玩笑啊!而这位来自百合网的男生,即便他是一朵人见人爱的百合,即便是一朵生命力旺盛的野百合,和姑娘们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唉,百合网的野百合!

明代著名农学专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这样描述百合:开淡黄白花,如石榴嘴而大,四重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棵须五六花。子紫色,圆如梧桐子,生于枝叶间。根白色,形如松子壳,四面攒生,中间出苗;又如胡蒜,重叠生二三十瓣。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百合也称藩、强瞿、蒜脑薯;(根)味甘、平、无毒。主治面合病、肺脏热、肺病吐血、风疹流走、疮肿不穿、天泡疮、肠风下血。

百合,或者野百合,有如此多的优点和功用,还怕什么呢?我的亲,迎风怒放吧,阳光,大地,雨露,就是你们的春天!

 

竹兮笋兮

 

五月。生笋,长竹。嗜笋,喜竹。自然先想到竹林七贤。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某天,在河南辉县和修武交界的地方,茂林修竹,溪水清清,嵇康,阮籍阮咸叔侄,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七个人,携着一群美女,在喝酒,在纵歌,肆意酣畅。这是七子们竹林会竹林游竹林宴中一个普通的场景。

在竹林笑傲的七个人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戎和刘伶。

那个王戎,长得一表人才,是个高富帅,但就是小气,他的小气简直比《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还厉害。严监生死前咽不下气是因为点两根灯草太浪费了,这其实是节约的表现,也很符合目前的八项规定。而王戎的小气却是十足的自私。他喜欢吃李子,吃不完拿到市场上去卖,卖就卖吧,可他的李子却没有核,没有核,并不是他服务态度好,替顾客想得周到,他是恐怕人家得了李子的核,拿去种了,于是他将李核都弄碎,弄碎了,就无法做种子了。是他的知识产权意识特别强?恐怕不是,这个李子又不是他家发明培育出来的,他只不过是运气好,小气就是小气!

另一个刘伶,是真正的酒鬼。喝酒喝到他这个程度的其实是比较少的。刘伶和小气鬼王戎的相貌刚好反一反,他基本上就是个矮穷丑。史载刘伶只有一公尺四十,那差不多就是一米四左右,不仅人矮,长得还不好看;有次喝醉酒和人吵架,人家要打他,他就露出那薄薄的显示出条条肋骨的身板,强风一吹,差不多就倒了,人家一看,唉,还真下不了手,这样的人能经得住打吗?别出人命了。他经常坐着鹿车跑来跑去玩,怀里总是抱着一壶酒。仆人每天都跟着他,仆人的手里一定还要拿一把锄头,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执行他的命令:我若醉死,就地埋我!后人也有批评刘伶的,既然你都这么洒脱了,那还埋什么?死了就死了嘛,哪管身后什么事!还是没气魄。

所以,我对这些个所谓的竹林七贤,印象也不怎么好,这是一群什么人啊,不就是对现政府不满,又仗着自己有些才,有些钱,然后就拉帮结伙,附庸风雅嘛!只是苦了那些上好的竹林,多洁静的环境,多新鲜的空气啊,但是,它们必须忍受七贤们所发出的不合时宜的声音。

唉,我那可爱的竹林。

在山里,竹子是自来水管的先驱。山里人根本不用什么自来水,因为在后山的溪沟里,稍微筑个坑,就可以贮成一潭碧水。沿着山势,按阶梯的方式,用劈开打通的毛竹,一节一节,一节一节,一直可以接到房前屋后的水池里,一年四季,清流潺潺,泉水叮咚。夏日劳作回来,掬一捧山泉洗脸,那爽,透心凉。

我家夏日傍晚的场景,回忆甚是美好。院子门前,洒水扫净,搬出一张桌子,大家抢着去传菜,地里种着,山上采的,典型的农家菜。传菜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有时会忍不住馋,直接用手捞了塞嘴里。山风伴着犬吠,笑声伴着闹声,晚餐就是这么的温馨。晚饭后,大家会迫不及待地抬出大竹床、竹榻、竹椅,小孩子往往占据有利位置,为的是图一个舒服。邻居们这个时候会串门,热闹不热闹,取决于你家有没有什么吸引别人的地方,比如,哥哥会讲故事,于是一群小孩子常常会围着他,今天讲《水浒》,明天讲《三国》,孙悟空林冲鲁智深刘备孙权,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胡诌乱侃,但他总是讲得很努力。

我家的山后面,以及后面的后面,山连着山,岭接着岭,到处都有竹林;大竹林,小竹林,一望无际。春天伴着第一响的雷声,那些竹林就渐渐热闹起来了。生产队里那些毛竹林,就会有黑黑的毛绒绒的笋尖钻出,只消几天时间,就出落得有模有样了。那些粗壮的笋小伙,绝对是不能挖的,生产队会派林管员严加看守,因为要将它们培育成竹林。生产队里每年都要用大量的毛竹,农活中需要许多的竹篾制品,甚至还要拿毛竹卖钱,这也算是一宗比较大的收入了吧。但管理即便如此严格,也仍然会有人偷偷地挖几根,春毛笋炖咸肉的味道实在太好了。

拔笋是我们农村小孩的必修课。我们要去的是那些长野笋的地方。野笋长的地方太多了,田间地头,只要有几棵小竹子,就一定会有笋可拔,随便几个地方转下来,就有一小袋了。但要想拔到更多的笋,就一定要去较远的深山,那些野笋和那些野茶一样,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艰辛和努力才拔得到。干这种活,我仍然只是当当下手,主力部队依然是哥哥姐姐,他们劳力好。我们一齐出动,一天时间,往往会收获丰厚,独轮车载着重重的几百斤野笋,浩浩荡荡回村。

野笋拔回来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须连夜剥笋,否则容易老掉。剥笋这个活,其实还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我们的方法是,用手抓住笋壳的苗头部分,来回揉软,将笋壳左右两边分开后,就可以将披开的笋壳用手指绕几圈,用力一扯,半边笋肉就完全露出来了,用同样的方法,左右两下,一支鲜笋就剥好了。然而,剥笋会造成手指的损伤,时间一长,手指就痛得受不了,但是,笋必须剥完。剥完一部分后,马上就要煮,加上适量的盐,一锅锅煮,然后再一根根摊到竹篾上或团箕里,晒干就可以收藏了。

味道鲜美的野笋干,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县报做记者的时候,去县西的合村、怡合、岭源几个山区乡采访,那里做青笋干的规模已经产业化了。这几个乡和临安淳安等地交界,大山连绵,野竹资源十分丰富,因此,野笋产量高。一些脑袋比较灵光的村民,组建了各类的青笋干加工场。他们从农户手里大量收购野鲜笋,剥,煮,晒干,再根据等级分类包装,因为质量好,在市场上俏得很。野笋干,随便怎么烧都好吃,甚至都不用烧,将青笋干在清水中浸几分钟,然后切成小碎片,用开水一泡,就是一碗鲜美无比的笋干汤了。绿色,有机,环保,怎么赞美都不过分。后来,青笋干还发展到真空包装,在青笋干里加些青豆,便可制作成各类休闲食品。

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地方的青笋干也出现了滞销,主要原因就是制作粗放;少数商人趋利,质量大大下降。原本是嫩嫩的笋尖,下面老的部分都会被去掉,可是,为了牟利,老根都一起弄进去,谁咬得动?原本加适量的盐是为了好保存,可为了牟利,将盐当作增分量的手段,水里泡一天也没用,那么咸,怎么吃?前年,我还参加了合村一个助农销笋的公益活动,当地有志人士想努力振兴青笋干,请各方人士,搞了一个百笋宴,品质应该提高了不少。我当时建议他们,诚信是品质的基石,名声搞坏了,即便品质再不错,销起来还是很困难。

我每次嘴馋的时候,都会去张生记,因为那里有一样杭州名菜,笋干老鸭煲。这个菜我喜欢它的关键不是老鸭,老鸭固然不错,我更喜欢煲里的青笋干。那笋干确实不错,浸润着老鸭的油星,却不油腻,滑滑的,嫩嫩的,嚼着嚼着,就经常想起小时候拔野笋的情景。哎,这支不知生长于何山何野的野笋啊,你很健康,你有着大地山野朴实憨厚的性格,你馋死我了。我口福真好,你能遇上我,也算不枉噢,毕竟像我这样,吃着你想着你的食客已经很少了,有如此知遇之恩,你可以死而无憾了!

油焖春笋野青笋干之类,只是大自然春天的代表作品,其实,说笋,还必须言及冬笋。冬笋具有一种别样的美味,杜甫就有诗:远传冬笋味,更觉彩衣春。他以通感的方法写出了冬笋的别致,同时也表明,咱们的前辈吃冬笋的历史很有些年头了。

整个冬季,除了干果外,可以吃的鲜东西实在不多。光看地表,你是找不到冬笋的,冬笋藏在竹林里地底下,不像春笋,冒出头,直接挖下就是了。冬笋往往藏得很隐秘,寻找它不仅要靠力气,也要靠眼力。依据老爸的掘笋经验,挖冬笋,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看毛竹长什么样,长冬笋的竹一定粗壮健康,生机勃勃;二是竹林里的泥土一定要肥而厚,贫瘠之地,长毛都困难,别说冬笋了。

想想看,大冬天吃到反季节的美味,应该是一件乐事。所以,二十四孝中就有一孝是“哭竹生笋”。

三国时江夏人孟宗,父亲早亡,母亲又病重,那个医生开出的药方居然是用鲜笋做汤。大冬天,小孟哪里有办法搞到鲜笋?不可能的事!只有一个人跑到竹林里,抱着竹哭泣,笋啊,你在哪里呢?我母亲要治病呢,急急急,急死了!忽然,他听到唰唰的地裂声,只见竹林里长出好几根鲜笋!小孟大喜,连忙挖了笋回家做汤。母亲喝了笋汤后,果然病愈。

这当然是文学作品了,是古人为了鼓励孝子们不断行孝编出来的故事,就如武则天令牡丹花一夜之间开放,创作手法是一样的。不过,编归编,有一点倒是歪打正着,就是笋具有的药理作用。

《名医别录》云笋: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

《本草纲目拾遗》又云笋: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

小孟宗母亲的病一定是上述症状中的一种,所以喝下鲜笋汤就好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