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期  
      文学前沿
陆健:在诗歌里呈现的生命状态与了悟
——对《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的阅读感受
西娃

 

陆健在《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里,以谦卑而自给自足的势态摊开了一个诗人的精神世界,也摊开了一个诗人“个我”的日常世界。只有一个彻底自信的人,才敢于把自己称为小诗人,而一粒芝麻含着整个大千世界的信息量。

《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是一个当代诗人的独唱曲,而给人的效果,却是一个交响乐团的合奏。因为在陆健这个精神体里,涵藏着古往今来、中西一体的魂灵,他们是老子、贺拉斯、荷马、但丁、杜甫、屈原等形形色色的魂灵,它涉及诗歌,哲学,宗教,一个个体在现实世界的生活方式和心灵方式。与其说,这首诗是一个诗人在大跨度地做一次古今中外精神方式的拉通,倒不如说诗人在以不同的方式与古往今来的魂灵,做着某种并不神秘的述说及耳语,从而种植出一个唯独“陆健”能拥有的精神花园,他用很接地气的方式——一草一木,一茶一禅的建构让我们看见。

这座花园是个人的,带着我们恍惚的熟悉气息,因为,陆健着实地踏在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时代,及一些公众都经历过的事件。同时,他用诚实的口吻,朴素的叙述,让我们亲近了这座花园。

 

一、诗歌框架建构

 

从陆健的《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里,我看到陆健文化储备之深厚,而在诗歌里,他没有回避文化给予他的灵感和影响。一度我很反感诗歌里所带的文化痕迹,我以为,只有诗人将所携带的文化全部消解,从中清爽地脱离出来,让人看不出他的文化的来处和去处,一个诗人才算丢弃了文化的依附及拐杖。而身为知识分子的陆健,很自然地在诗歌里展现着丰富的文化,这也界定着他个我的另一重身份:知识分子诗人。好在,他没刻意炫耀自己的知识或文化,像是顺手拈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摄受广博的诗人的含金量。

在《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中,陆健把诗歌分为二十六节,每一节都以一位名人言论或一部著作的某一句作为标题,然后开始自己的诗歌。诗歌里分两节,两节皆用同一个字母的大小写标示。一首长的组诗从结构上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独具匠心。这里面也含着诗人的某种密码。从这首组诗里,我不但看到陆健对中西文化的熟知,也看到他传统文化的底蕴,于是我不得不去推想,这首诗的结构里,陆健熟练地运用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法则。在陆健此诗每节的开章标题里,均是有关人生的哲理,这些句子涵盖的能量都可能影响过他,标题极像每两节诗歌的提炼,两节诗歌也像其投影。这让人想到:一切事物都有出处。而“三生万物”,是读者在每节诗歌下产生的共鸣,误读,及诸多阐释和情绪。同时,如果把每节的标题当成造物主,陆健用同一字母标出的大写与小写下的诗歌,便像伊甸园的亚当与夏娃(当然,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和他的影子双行的可能),这种结构里,隐含着诗人解悟却不肯轻易说出口的很多大道:回归感,派生感,种子,双行,“三”铸成一个世界,形而上形而下的兼顾等等。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误读,我却看重这种误读,诗歌的功效就在这种无言中产生,即——诗人没说出来的远比说出来的更多,他用这种方式撞击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让我们在阅读中扩展诗歌的空间,这远比用文字说出来更重要。

 

二、丰富的内质

 

《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里,弥漫着对个人处境、写作、命运、社会乱象、科学、宿命、文化、自然、爱、诗人的责任等的思考、探问、追寻及梳理。我们从中不但可以看到陆健丰富的学养、开阔的视野、雄心与夙愿,以及与它们相处相撞时的个人处理方式与个我经验,同时,在文本中,诗人的坚定,坚守,执着,与在塑造和完成一个“小诗人”的天职时,经历的内心苦闷、挣扎、茫然、彷徨、反抗、顺应、自谑、自爱等情绪,唤起我们的肌肤之亲,好像一群人都在与他经历这些,只是我们用了不同的方式,而我们与他的感受却全然相同。这些人间共通的情感与情绪,让我们知道他是我们中的一员,这种亲和力在无形中击碎以往人们在塑造某个形象时的“高大全”弊病。他诚实的口吻对自身多方面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多个精神层面和丰富的侧影,陆健时而“小诗人”,时而哲人,时而斗士,时而修士,时而失败者……他在多重角色之间的自由互换,不但让我们目不暇接,也增加了文本的立体效应。他的“立体”也表现在文本的本身,叙述口吻的多变性,文本之间的呼应,互动,矛盾冲突,在形式和内部彰显出的活力,让我们看到一个沉郁又纷繁的世界;他在形而上与形而下方面的兼顾,让我们不断想到“这里”与“那里”的隐秘关系,而陆健在文本中无障碍地穿行。

 

三、境界

 

尽管《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里呈现了苦难、磨砺、矛盾、绝望等状态,但陆健依然以“美轮美奂”去统摄它们。在陆健看来,于人生中,这些情感与欢乐、幸福、安详、宁静等情感等同,都是感受提供给我们感官生活走入觉悟的方式,由这种一体同观所领悟出的平等性,使诗人内心的自由感达到纯粹,可以无所牵挂地去展现所有感受。他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对个人的自审、检点,在高亢中滑入低迷,再一轮的徘徊,茫然与迂回,像是作者本已体会到轮回的遍布性,它无处不在,人的心绪加固了它,心境的流转无法使之解脱;这也是所有“小”诗人,或人们的共同遭遇。陆健一直以低微的势态关照着个人的处境与当下的现实,宿命感和命运感时时来袭,我们看到人类在它们面前共同悲叹,无力的震感。我们所有的雄心、折腾都归于一片苍茫。虚无感让我们安息下来。

 

四、诗歌的血肉

 

《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里,陆健以二十六个章节,五十四首诗歌秘密地让这首组诗丰盈。每首诗里,我们都可以看到陆健的思考、情绪、作为诗人和人的感悟,以及面对每个问题的个性处理与经验。

 

1、在首章里,陆健引用阿波里奈的“我对自己说吉约姆是你来的时候了”,开章大气,仿佛自己说来就可以来,自己主宰自己的能量轻易溢露。在诗里,陆健首先亮出自己的天职:塑造一个当代诗人的形象。而他也明明知道来与去,无数人(无论伟大和渺小)冥冥中与“我”、“我们”的关系:虚无感。但陆健并没被这种虚无所左右,他固执地确定着“我”的含义:一个肉身,像所有人一样,是个活生生的人,亚洲人,农耕时代的产物,吃玉米稻谷,儒家道家的笔墨,心肠软,暴政的敌人,温良的托尔斯泰主义者。这种平静的身份自我界定,像速写,让我们看到诗人的轮廓。同时,陆健又轻易地暴露,“小心翼翼,护住自己的软肋”,“在他人面前把我的优点放大”。从一开始,陆健身上这种时而霸气溢露,时而卑微如草的气质就在诗歌里奠定:两极性把握得很好(这一如陆健这个人给我的印象:表象的温良与儒雅,内心的骨感和狂野)。而他用了平和的、诚实的语气道出了这一切。在这里,我们看到陆健的美学倾向:在两个极端中把握平衡。儒家的中庸。

2、被遮蔽了几千年的卡巴拉智慧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层:食物,性,地位,知识,精神。而有一类人如陆健,在冥冥之中跨越到对精神——终极真理的追寻,即:我是谁?在诗歌的第二章节里,陆健以狄金森的句子开篇:“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他一如既往地以虚幻感陈述“桂冠”,对桂冠的看透,桂冠是给别人看的,“两千年来/人们的文字,全部是一部作品”,所有的人只是一个人(一个荷马到另一个荷马),而真正看透桂冠的人,他看见的是自己内心的黑暗。陆健便是这个看透者。就因为看透,而自己依然在这个现实中,各种疑虑扑面而来,“我是谁更好些?”明知所有的选择就是无选择,陆健在此时把自己又下降到一个矛盾的状态,开始对自身质问,他明白现世报:所有的状态都是自己造成,而“我是谁更好些?”这个问题像一场轮回:“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诗人以自己的个我经验,接通大众经验,他的感受是我们共同的感受,他的疑虑是我们共同的疑虑,他的情绪也是我们共有的。在忽而巨大忽而渺小的感受中,跨过了自己的年轮,而“我是谁”、“我成为谁更好些”等玄学问题,依然悬挂在我们的生命与追思中。

3、陆健并没有被过多的玄学问题所制止,他明知有些问题无法得到答案,无法得到答案本身就是答案,而活在当下成了他暂时的解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西方的狄金森转移到东方的杜甫身上。所以,有些时候,精神体是人类的避难所,也是开解地。陆健在杜甫精神体中,回到个我状态:“不是毛笔,也不是鹅毛笔”。他左手握住诗歌,右手抓住现实,他不偏西方,也不执着于东方,在东西方的融入中,交代自己的状态。“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里”,陆健再次探明“个我”的无法取代性,虽然我们在别人心里也看到一个自己或另一个人,但每个人的途径、秘诀、成长决定了自己。在这种了悟下,诗人亮出超验体验“我在最痛苦或/最欢乐的时候,大叫一声,总听见别人在答应”。我始终看好陆健这种悟透一切又不动声色,或以低姿态掩盖自己悟透的做法:我们只是上帝的碎片,我们有共同性,而每个个体只能是自己本身。

4、依照我个人的阅读趣味,我很喜欢“她恍若世界的一位天使,降临在人间把奇迹向我们显示”这一章节。陆健在这一章节里,有种灵魂脱壳、远离肉身的跨越式写作的状态。无论是“但丁与扑克牌”,还是“香蕉人居室和皱眉头的大师”,里面都存在着玄幻感——即与人、物之间纯精神空间的交集,他以这种方式,揭示一切的不可把握性。同时以诗人的超验感应,感知我们五官之外的空间的存在,在那里,亦实亦幻地自由感受。在这里,陆健移植了最现实的图景:个人、文本、翻译在现实中的遭遇;仿佛在现实中找不到述说的对象,这种移植拓阔了人的想象空间并撞击着读者的多重思维。

5、像在梦中突然被惊醒,陆健在“他们急忙摘下一些无花果叶盖住身体”里,一下跌进现实,追溯人类的第一个权利,与日益变化的当下的审美:隐私与自我暴露一一展现,“树叶与果实”成为怀旧与不适而产生的讥讽,也是对当下一些审美扭曲、虚伪文化的一种诗人的回应。接下来,诗人回到诗歌本身,对“一首诗能走多远”、“一首诗能引导我们走多远”、“我们距离一首诗多远”等进行思考并对诗歌在生命里的重要性做出回答。诗歌里呈现出在唯物主义面前,自身的焦虑与无奈,“在彻底的唯物主义面前/精神只有被强奸的份”,像一个沉重的喘息,精神被劫数劫持。诗人在现实面前面临种种尴尬,被打乱,他采取的态度是不回避。他直视这些遭遇,坚守着“诗歌能带我们去任何地方”的信念,同时阐明诗歌与诗人的互哺关系,“但我们的生命是他的口粮”。一个“小诗人”在现实中、“唯物主义”面前再次幻现出他的“大”。这也是所有诗人在当下的处境,只是陆健以自身的态度亮出了他的个体。

6、通过第五章节的再次加深,第六章节出现了陆健对“诗人”的塑造,这种塑造里有一种蛮横与不讲理,“鲁班已为比尔盖茨而死/苏东坡已为黄庭坚而死……”,正是这种蛮横与不讲理,令人看到诗人身上的“牛劲”,“谁为我而死?我为谁而死?”在隐匿地再现一个“小诗人”为诗歌献身的宿命和自我要求。“纵使世界已经拼贴成一张扁平的脸/诗人注定是那个挺身而出的鼻子。”本节的阳刚气达到铸造之力度,与“微博时代的写作”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诗人”相比,真诗人是怎样的气节已经不言而喻。诗人在这里为“诗歌”遭受的种种苦厄发出叹息。诗歌所受的“凌迟之苦”仿佛诗人自身遭遇了她,这种血溶于水的感受反射出诗人与诗歌的同体之亲。

7、如果说,陆健在第六章节里亮出了一个诗人的阳刚之气,在第七章节里,他借助荷马的语言及典故,已经露出一股热血的杀气,为了捍卫。而他又清醒地意识到,他“也是假借了自由的名义”。“一代人能解决一个多大的问题”里,他铺开了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日常世界,这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里面有伦勃朗、黄宾虹、八大山人、博尔赫斯、老子等等,他们组成他无数生活片段的一个片段,在不同的人物和典籍中作出思考,衡量他们的价值和个人价值。“也许我穷尽一生完成一个错误”,在历史与时间面前,昭显出一股悲壮之气,而后又滑入一个暧昧的眼神。

8、个人追求价值与体系在“个我”中,而围着它的,是窗外的乱象,诗人面对它的态度是拒绝与悲哀:“我悲哀地看着我们这一代人”,这一代人也被别人悲哀地看着。甲乙丙丁等这类文字的嵌入,隐匿着诗人的怀古情结与一颗古老的魂灵。这种古老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也暗示自身的追求和独立在被乱象围困和冲击的当今,一个诗人更艰难的处境。

9、中国传统文化与佛经一样,有着调心的作用,陆健在屈原的“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中调节自我的心并找到暂时的归处——自我放逐。“拉琴者最后拉断了自己的脖子”,在悲壮的放逐中,以诗人对语言的要求,从《诗经》到唐代诗人乃至今朝的写家,他做了有个性的梳理,对其弊病进行了分析,这可以洞见陆健身为诗人的另一重责任感。

10、一个侧转身,诗人落在了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生存上。“你生存在你生存的地方”,仿佛逃不过的宿命,陆健对生存与生存的个人地理进行了思考,他如实地交代出自己的地理位置,从而落实到工资、自己的处事态度、在现实面前的孤立与妥协……诗人的多侧面形象得到一次丰满。

11、陆健在“每个人都应该对世上一切人和事物负责”里,有着自己的宏愿,无论现实对“责任”的扭曲度有多高,他都喊出作为一个诗人的担当,“诗人应该向字、词的皮癣负责”。这种苛刻,在他这里像理所当然。诗歌在时下的处境,看似百无一用,而人们却以各种方式借用她的魂。诗人洞悉这一点,洞察了她在影像上的缤纷与纷繁,并说出了她变化着的形态。为诗歌证明,本就是另一种担当。

12、人生像一场虚幻的博弈,身体的,精神的,自己与自己的博弈。在身体备受苦楚和煎熬时,是什么让陆健亮出“我细弱的书生之手,也能见血封喉”?这种底气不仅仅源于肉体在种种磨砺之后,对精神、肉体的看透。借助想象力为自己找到另一重“意生身”:“想象自己成为一只鹰,凌空,成为一枝花……”间接性地说出想象力对一个人、诗人的重要,哪怕自己的前身是一个孱弱的精子。想象力让我们多出几重生命,这也是“大美无身”的一种秘诀。陆健似乎悟透了这一秘诀。

13、自审从没离开陆健的文本,他在此诗中,哪怕用调侃、自嘲、抱怨的口吻说出一切的时候,他的第三只眼睛一直都没放松警觉。在“写作要选取适合自己的题材”这一章节里,他像在面对一面镜子——贺拉斯。低沉地述说着命运,被指定的命运,明知我们的写作、甚至一切都可能是无用功,但并不因为是无用功,就放弃,就像我们本知人最终要死去,而并不因为要死去就不去活。每个人本来都是病人,都住在医院里,病房中依然有斜斜的光线,借助这光线诗人检点自己,检点自己微弱的用处、对别人的伤害等等,像写作中要选取合适的题材,自己随时也在调整自己的状态,调到与自己命运相契合的状态。

14、无论是宗教,还是量子力学等科学,都一再证明,拯救和自救的方式就是“爱”,但我们远离了爱,不再相信这简单的真理。诗人用自己的方式说出了它,是唤醒,是自信,也是行动。当然,人类最有价值的创造,不是其他,正是创造爱。它表现在不同方式里。

15、诗人是预言师,也是世界的洞察师,他们敏锐地看到一个民族的走势,陆健借用田汉的嗓音,悲壮地唱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用了自己的感情、情绪:激情的、焦虑的、悲壮的、祷告似的,像接过了田汉的魂灵,企图惊醒国人。也是这种方式,对首先发出声音的田汉在天之灵做一场安抚:田汉的声音被一个“小诗人”接了过来,用在了今天的大地上。

16、一场绝望的反讽在“今天这个时代,诗人何为”里拉开,嘲弄似乎能带来某种解脱。生为诗人,也是常人的陆健,并没有避开常人的情绪,在文本里,他“常人的情绪”组成了诗人迷人的部分,“常人部分”也成了他塑造一个天职诗人的重要部分。虽然“嬉皮”的状态不是陆健的格调,但这里却有“嬉皮”的味道。从此我看到,今天这个时代,诗人被逼得逃无可逃的状态。

17、跟第一章节一样,“你选择什么样的存在,完全取决于自己”,这种对生命的悟透,也是本诗的亮点。佛学里的智慧:我们的来去,我们的存在,都由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业力导致。陆健在“我与萨特也许有一面之缘”的句子里,以“像”的方式(这也是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说出跟沙特的交往。我们思维抵达的空间一样存在,只是我们看不见。在一类人看来的“虚”,在另一类人则是“实”。陆健以诗歌的方式说出了容易让人忽略的种种彻悟,就如“某一天我和自己”。看似在写最平常的生活,但就是这些“做”与“不做”,决定了我们的今生、来世和此时的存在。

18、如果说陆健在诗歌里的某一侧面是传教士,我不反对,在诗“言寺”(也就是传播真理和真相)的层面,陆健所传的是“爱”、“日行一善”、人存在的真相等等。在“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中,被称为行为艺术的杀戮场景与女孩君娜的日行一善,他爱上君娜,这里面的价值取向不言而喻:“夏夜的星星渺远,满含爱和悲哀。”

19、对一些事物的悟透或短暂的迷茫与彷徨,都是在自我界定,让自己清晰的一种方式,“这世界就是舞台,可角色分配得不成样子”,在这看似迷茫的抱怨里,陆健盘点出“伟大”或伟大人物的漏洞,明确“伟大”在自己心中的定义,最后回归到“做回自己”。在做回自己的过程中,忧郁,疑虑,酸楚,像人生的一次折腾,最后“做回自己”的信念可能“终将零落成泥”。人生的虚无感将一切抹平。

20、个人在人生中的觉悟,跟情绪一样忽明忽暗,陆健在“我们只能享有我们能理解的幸福”中,抵达明晰点。面对各种表象的东西,他清晰地看出它们的底色,以及自己在各种状态中对自我的确认与“不动”。所以,读到这里我可以说,《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是一个诗人摊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日常世界、塑造一位诗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以苦行的方式明白自己内心、价值、走向等等自我修行和觉悟的过程。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修炼方式和符合“个我”的修习法门。

21、如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明确的“独觉”,“吾日三省吾身”里,在“斜”的和“邪”的世界里,诗人进入自己的宗教仪式:“每日三省乎己/在饭前饭后的半小时内”,诗人自省与自审,哪怕是语言所犯下的罪过,都将自己逼上审判台,而“对自己从良的后果/有些害怕”,这种畏惧是每个人的畏惧,因为周遭的环境与势态,是否能容许一个“正”的人活下去。人生的这种煎熬,被淋漓地传达着。

22、看淡,看透,看破是解决自身存在、活出自己的方式。荣誉,标准,规则,成人的世界,仅仅是游戏,在游戏中像孩子一样继续演绎还是抽身而去,诗人的左突右冲,看清一切也看清自己“……我的额头想大写人生/却被我猥琐的尾巴拖进小写”,诗人在此以身试法,告诉我们:明白和“行”是两回事,看淡、看透、看破容易,要“做到”是多么的难。

23、“我的志愿是做一个小诗人,而我早已到达”,所有的人就是一个人,所有的小诗人是一个残缺的大诗人。陆健在个性中找到共性,在个性与个性之间找到差距,“我曾想,做一个赫赫有名的诗人/像海涅那样……”,而“我一边写一边感慨,这些细微的/美丽才是普通人的上乘之作”,博尔赫斯只能是博尔赫斯,海涅只能是海涅,“我”也只能是我。诗人曾想而没做到,还在想,想什么呢?个体的差距,“个我”的精神能量把每个“个我”区分开来,谁也别想成为别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命和宿命。作为诗人,能证明诗人的是他的精神光华:“这世上只有诗篇,没有诗人。”这种认知延续着解脱之光:另一觉悟。

24、像又一次的回归,在东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东方语境中得到安住。探其“菊及其根系”的要义,在过多的假模假式的脸谱般的“隐居”里,诗人以为真正的陶渊明方式是内心本身的隐居,这是一种境界,心境——“我凭借芬芳一缕回到唐朝,回到/晋朝的消息……”对事物真相的还原,成为诗人的另一品性与责任,觉悟的“小诗人”的境界。

25、宛若人生的一次长跑,途中经历了豪言壮语,挣扎,磨难等更为复杂的心理体验,最终找到自己的小径,带着淡定的沧桑与了悟,陆健发出“你再没有可能被绊倒,在你自行选择的小径上”的刚毅的声音。这一章节写得极为真诚,他诚实的过往,显现在自己的内心,在淡然的语境中,我看到的诗人呈现出泰坦尼克号上,白发苍苍的露丝把众人苦心寻找的“海洋之心”从容扔进大海时,脸上现出的那种美。

26、结局在“感知,感动,感恩”中进入另一苍茫:天黑前路途遥遥。作为已经摸到命脉的诗人,回到事物的根,预知自己或一群小诗人可能的命运——“于人间活成一堆破铜烂铁,或一块湿润的泥土……”在绝望的底色中,掀起不死的雄心与大志“面对苍穹,俯视凡尘的面相/记录这岌岌可危的世界”,这是一个“小诗人”的天职,他顺应这天职,“此刻,我心潮涌起,黯然神伤/泪水在我脸上凝结着秋天的微凉。”这一镜头被定格,而诗人的黯然神伤,泪水是为谁?

 

正如学者曹刚阅读《一位美轮美奂的小诗人之歌》后发出的感概:“小诗人,真诗歌,大学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