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期  
      读死经典
《仿洪小品》:明朝的那些碎烦事儿
陆春祥

 

朱国桢心中一定是将洪迈称做尊敬的老师的,因为《仿洪小品》就是直接模仿洪迈的,只不过,朱也有自己的创新,他从一个当事人的角度(内阁首辅),将明朝的那些碎烦事儿一一铺陈,治乱兴衰,韬略权谋,凡人趣事,奇人异事,鬼神怪异,杂记评论,谈仙论道,史海钩沉。官爱读,民也爱看。茶余饭后,读着说着,可乐可乐!

 

壹 明世宗,农科所里野心多

 

  明世宗经过充分的思考,决定在西苑设立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级别为副部级,派民政部副部长做西苑农科所的所长,一名司长直接管理研究所的各项事情。

  这个农科所共有耕地七十多亩,每年聘用临时干活的农夫五十人,管理农事的老人四名,骡夫八人。蓄草场十六顷,草料由御马监供给。农科所使用的各类农具,各类综合用房,都由建设部门专项建造。农科所的所有收入,都要由民政部建立档案,纳入管理范围。

  我没有看到更多的记载,但我可以推想出世宗建立这个农科所的四点深深野心。

  第一,锻炼身体。说实话,国家一年的财政收入还是蛮可观的,国家的钱不就是我皇家的钱吗?钱多有什么用?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像我们做皇帝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皇帝为什么短命的多?人人皆知的原因我就不去说了,那没有多大意思,传宗接代的需要嘛,要那么多的女人干什么?因此,我是非常注意身体锻炼的。建立这个西苑农科所,最大的好处是,我经常可以来做一些体力活,赶着牛犁着田,感觉很好,那种感觉跟我用人的感觉没什么不同,只要牛听话,听我的指令,我让它往东,它绝不往西,那么,我就会给它好的草料吃。

  第二,以点知面。这个研究所,每年不可能收支平衡,绝对要财政拨款,那我也不是纯粹闲得慌,搞个研究所玩玩,我不是这样的。我设立这个研究所,主要想自己体验一下农事的艰辛。每年我一定会花一些时间来这里,从播种到收获,几个关键的节点,我都会来看下,目的也很清楚,从一可以知十,知百,知天下,无农不稳啊!我还想知道,这个研究所如果研究出什么先进的技术,我们就可以向全国推广,治国最大的事情,就是要让农民吃饱饭,肚子不饿,他们才会听你的,他们才有力气去干别的事情,否则免谈。

  第三,锻炼干部。和平时期的干部管理,有时候要远远难于战争时期,我祖先那个时候,大家心都很齐,目标也明确,队伍好带。而一旦进入建设时间,舒服的日子过久了,人必定会生懒惰,整天沉迷于吃喝玩乐,不事稼穑,时间久了,那些官二代官三代,甚至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会,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楚,都不知道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样的干部如何能对农村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呢?农村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完全空对空。而且在农民中也没有威信,这样,我们国家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我想通过这个研究所,让一些高级干部,适当的时候都去体验,还要以此为机会,在各自管理的范围内,建立各级巡抚体验点、知府体验点、知县体验点,把到基层去作为各级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保护农田。我皇家都要如此开垦土地,如果将全国可以耕种的土地都拿来耕种,我想,只要人们稍微勤快点,生活一定没有大问题,但前提是,农民必须要有足够的田来耕种。我的想法,各地要以西苑为榜样,多垦地,多垦好地,还有,那些被垄断掉的,掌握在大户手中的地,也要注意使用价值,杜绝无节制的土地扩张,绝对不允许无限制开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绝对不允许无缘无故征用老百姓的土地,不能乱拆迁,我分封的除外。更重要的是,要让那些地得到生产的最大化,种粮种草,六畜兴旺。

  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有几点是得到充分承认和肯定的:比如减轻租银,还地于民,鼓励耕织,体恤民情,勤于政务。

  这个西苑农科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他皇帝任期内的一个亮点吧。至少它比我们有些所谓的领导责任田什么的,要实在多了。

  

贰 明宣宗,农夫是个好老师

  

  显然,明朝皇帝重视农业还是有传统的。

  明宣宗陪皇太后祭拜完成祖、仁宗的陵墓,回程的时候,看见路边田中有耕地的百姓,就亲自下田,问长问短,并且三次将干活农民的工具举起来察看,还记录下农民所说的话,交给各位大臣看。

  我们来看看宣宗的民情日记。

  庚戌暮春(1430年),我们祭拜两皇陵回来时,经过昌平的东郊,看见路边田间有一个农夫,一直低着头在耕地,不抬头张望,也不停下来休息,我就很奇怪。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勤劳呢?农夫回答我说:勤劳是我的职责,我们做农民的,不勤劳还能做得好农民?(内心独白:是啊,我做皇帝的,不勤劳还做得好皇帝?)我又问:那也应该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啊?他回答说:农夫对于田地,春天时要耕种,夏天要除草,秋天谷物熟了要收割,这三项都必须勤劳,有一件事情或有一个过程不勤劳,这一年的收成就不会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呢。如果收成不好,那我们全家就会挨冻受饿,我怎么敢偷懒呢?(内心独白:我做皇帝的,如果不勤劳,那也要耽误国家大事呢!)我又问道:那冬天可以休息了吧?农夫说:冬天来了,我就要为皇帝服徭役了,这也是我的职责呢,不敢怠慢的。(内心独白:有这么好的百姓,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做皇帝呢!必须做好皇帝!)

  我又问他:老百姓有多种职业可以选择,像你这样一年四季都辛苦,为什么不换一种职业呢?做士、做工、做商人,差不多会稍微轻松一点吧?(内心独白:我是真想体谅他!)

  农夫回答我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是务农的,等到了我这一辈,我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况且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从事士与工的人,我也不知道他们的情况。不过呢,商人还是有一些的,但据我了解,那些商人也很辛苦,他们都非常勤劳。比如,从事长途运输的人,如果不出二三百里,远的也要一个月,近的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但是,他们所赚到的钱也最多只有十分之二三,少的只有十分之一,也有些赚不到钱而完全赔本的,那些人只好关起门来,整天提心吊胆,不知如何过日子呢!这些商人,长年辛苦,一年到头呆在家里的时间也只有十分之一,我虽然务农,假使没有水灾旱灾,又能勤快一些,一年的辛苦劳作,可以够两年的吃穿之用,虽然过的是紧日子,但一年也就不用担心了,而且早晚都可以和父母妻儿团聚在一起,因此,我不愿意随意改变我的职业。(内心独白:真是有些感动啊,人人都活得不容易,我还以为只有我做皇帝的累人呢!)

  听了他的话,很有些触动,我想,这是一个尽职本分守法的好公民啊。于是我赏给了他不少的食物。我又问他:你平时观察到的,难道只有商人的辛苦吗?还有没有其他的?

  农夫回答我说: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我曾经到县城服徭役,偷偷观察县里的两个长官,一个寅时(早晨三时到五时)就出来工作了,直到酉时(下午五时到七时)才回家,尽心尽职地做事,从来不偷懒,唯恐老百姓不满意他的工作。这个人升官后已经调走很久了,我们这里的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很想念他,没有忘记他。另外一个官,早上太阳老高了才拿着一本书出来坐着办公,太阳西斜就回家喝老酒抱老婆去了,老百姓的喜乐哀伤,他从来不过问,这个人后来被罢了官。此官后来还来过我们县里一次,大家都将他视为路人。这两个官是我亲眼所见的,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内心独白:都说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我如果不好好做皇帝,那天下的老百姓也同样要骂我啊!)

  我听到这样的话,非常感慨,一个平常农夫,他的话虽然质朴和纯真,但句句在理,这个农夫真是个活生生的好老师啊!这难道不是周公所教导我们的那样,不要贪图安逸吗?我又送了这个农夫很多东西,并且把他的话都给记了下来。

  宣宗察农情,问农事,想不到问出了这么多的事情。有农情,还有国情,有民情,更有官情。

  可以想见的是,这份日记被作为一号文件下发以后,官员们一定会受到莫大的震动。

 

叁 年终考核,相貌胡子业绩一把抓

 

  大明规定,官员都要进行政绩考核,京官是六年一次,京外官是三年一次,有关部门会根据官员任职期间的理政情况严格核查。但仍然有不少怪现象出现。

  陕西省领导葛端肃,到京城去见中央组织部长,组织部长一看葛的考核档案上写着:年纪大了,而且有病,应该免职。葛领导就请求组织部长,您看我身体不是很健康吗?年纪又不是很大,我要求留任。组织部长说:这个考核结果是由你们省政府报上来的啊,你自己难道不知道?葛回答说:因为负责考核的同志工作地所处偏远,许多情况与记载的有些出入,如果只根据材料就决定人的命运,这是不符合实际的,而现在,您见到了我本人,应该知道是个差错,当然,我是主管领导,这个差错责任都在我,我不可以让那个小官员受冤枉的,所有的责任都由我来担。

  组织部长听了葛领导的话,很受感动,他说:有哪一个领导能在我们组织部的公堂里自已坦承工作失误?由此看来,葛同志应该是一个贤能的官员啊。

  我觉得明朝对官员的考核,相互牵制,对官员的日常行为应该是有制约的。布政使是一方的主要领导之一,而他的考核居然要由他的部下来负责,这个部下居然对他的情况不太了解,不熟悉人的考核,应该是很有好处的,那就是能够公正,以局外人标准评判。另外,中央组织部长,亲自担任考核官,也有一种权威性,严格把关,以防蒙混过关。

  用人部门在组织考核时,要的就是公正,而不能以貌取人。

  山东副使贾俊,只有五十六岁,但头发全白了,而且,他又不太讲究修饰,整个脸部表面看上去很是脏乱差。负责考核他的官员,都是来自纪检监察部门,这些官员对他的印象很不好,自身形象这么不注意,还怎么做领导?于是要弹劾他。一位考核组官员问他了:贾同志,您今年年纪多大啊?贾回答:我年纪已相当大了,今年有八十二岁了。官员听了默不作声,他心想,哎,这个老贾,明明只有五十六岁,为什么要说八十二岁呢?百思不得其解。

  贾的同事们也不理解,就问他原因了,贾说:那些考核的人不是都认为我老了吗?要罢免我,那我索性就多报一些,以了却他们的心愿。

  当然,考核组长还是知道贾的真实情况的,也知道他很有才能,所以就保留了他的职位。后来,贾俊凭他的才能做到了国防部长。

  人的长相有显年轻的,也有显年老的,十几二十来岁的小青年头发照样可以全白,因此,头发白实在不应该是考核不合格的理由。但是,年龄的事,对官员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坎,有人开玩笑说,现在需要保密的不是女人的年龄,而是官员的年龄。

  新闻报道里常常出现官员改年龄的奇闻:有十四五岁大学毕业的神童,有十三四岁参加工作的童工,有入党志愿书都没有填过的党员干部,有还是预备党员的党委委员。在湖南郴州官场,一个众所周知的传闻是,原纪委书记曾锦春,为了继续做官,把自己的年龄改小了两岁。也许他理由十足:我真想为党和人民多工作两年啊,对于这些心术不正的官员来说,在位,什么都有,不在位,什么都不是,难怪,他们会去改年龄,宁愿把哥哥改成弟弟,宁愿回到母亲的肚子再晚出生两年甚至N年。石家庄骗官书记王某将造假发挥到了极致,简历显示,她不仅12岁参军,而且12岁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医院的药剂师。最新的消息是,山西河津市有个薛姓官员,居然改了十次年龄!

  因此,像贾副使这样报大年龄的官,是很少见的,除非是下岗工人,为了尽早拿到退休工资,那就将年龄弄大吧,越大越好。

  是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要考核?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后宫里那些太监、宫女,其实都是有级别的,这些如何考核呢?我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资料,估计只凭他们主子的满意程度,满意了就继续干,不满意就换掉,如果犯错什么的,甚至会丢性命,因此,也不必启动考核这样的繁复程序。

  那么,和一些重要岗位(比如掌握国计民生甚至国家命脉的)相比,有一些岗位特别是文职岗位,如何考核呢?大学里大部分是由学生给老师打个分,也就是他的教学水平如何而已,并不全面。

  1497年,弘治十年,又要考察京官五品以下的官员了。这个时候,一批讲读学士,就向皇帝提建议了:我们这些人,都是五品以下的,按理都在考核之列,可是,皇上,您看看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呢?我们平时负责的都是讲读写作之类的事情,并不负责钱谷、刑狱、簿书等具体的公务,况且,我们给您上课都数十年了,我们水平的好坏,您是一清二楚的,对我们这样的干部进行考核,真是有些浪费了,完全没有必要。

  哎,你还别说,真是在理呢,孝宗皇帝于是批准了这个请求:那你们这一系列的干部,就不参加考核了。

  大概人都有怕被评判的心理,平时工作生活多自在啊,想说什么就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是,一到年底,来个年终考核,考核什么呢?无非是评个等级呗,但好的等级总是有名额限制的,不可能人人都优秀,于是,矛盾就来了,最好你们合格我优秀。于是,各种各样的考核故事或事故就发生了,古今一样,官员要考核,非官员也要考核,只要你是皇家公家养的,那一定要进入考核的序列,否则,我拿什么来管理你呢?

  讲读学士经过皇帝的批准可以不用考核,但绝大部分逃不过考核的准尺,因为,在中国,无论古今,考核,或者被考核,它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一个很大的产业呢。

  

肆 边角料呢?朱元璋反腐一剑封喉

 

  有个曾经守边的将领曾经对朱国桢说了个事,令他义愤填膺而又无可奈何。这是典型的下级忽悠上级,或者边将忽悠皇帝的事情嘛。

  边将守边关,天经地义的职责是保卫祖国,保卫祖国按我的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保国家的平安,不让外敌侵犯;二是保边境老百姓的平安,如果边关不稳,那里的百姓则无法生活。

  但是,守边关的重任就在边关的将士身上,将领的素质决定了一切。明朝的边疆万里长,太长了也难管理,有时经常听说边将杀平民报功,人所共知的事,上级如何考察?说不定也是为了应付考核呢?长久无战事,你的政绩如何体现呢?而消息又不是那么灵通,谁能查得清楚是侵犯的来敌还是平民呢?反正杀的都是外国人外族人。

  这还算好的,更有让人跌眼镜的例子呢。有时有投降的蒙古人,身体强健,又能说几句汉语的,就留为家丁,让他们改穿汉服。而那些老弱的以及言语不通者,就把他们另外集中起来,高墙深锁,严加看管,并让他们保持原来的饮食、发式、服装。一旦边境有事,或者打了败仗,就拖出去斩首,或三五个,或十余个,砍下头往上报,上级一查验,哎,都是真的蒙古人的首级哎,边将因此不但逃掉了罪职,而且还有功,有赏,这样的做法,竟然从来没有人怀疑。

  读者都非常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做法,明显的作弊,大大的欺骗。这样的结果我们马上就可以引发联想:

  第一种,不利于皇帝掌握国家外交政策。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的关系,就如一个村里一户人家和另一户人家的关系一样,村里有强势的,有弱势的,有村长,还有其他村领导,邻里的关系有好的,也有一般的,还有交恶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两家关系好,那是睦邻友好,今天你家新摘的菜,会送一碗到我家,明天我家买了两斤糖,会送几块到你家,两家互相帮助,互相关照,绝对不会发生言语或者肢体的冲突。但是,明明两家关系非常好,你却要说他家对我们家不敬,经常犯边,报告给家长,家长就会很恼火,以致于判断失误,甚至大动干戈,边将常杀平民,就会给国家假情报,造成两国关系紧张。

  第二种,国家安全存在严重的隐患。总是有人来报功,皇帝就会认为他的边关将领实力很强,常胜将军,从而在国防事务上有所松懈,大军如果长久疏于训练,一旦发生战事,那些异族就会长驱直入,因为,小打小闹的边将其实不堪一击,到那时,为时已晚,这样的事,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性质再往严重些说,整个军队也会因为弄虚作假,而战斗力大大下降,从而出大的乱子。

  那些边将的上级,或者上级的上级,未必不知道这样的内情,然而他们却很平静,他们绝对不会报告给什么人。朱国桢书生一个,气愤是自然的事了。

  对于这样的事,真的是防不胜防。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说是个铁腕人物,尤其是在治理腐败方面。

  明朝开国之初,朝廷命令各县乡制作军衣。有个乡长叫章叔良的,工作非常认真和仔细。乡里按分配到的衣料制作完后,章多了个主意,他将剩余的边角料布用来缝军衣的衣襟,并且将管理和缝制人员的姓名写在上面,也就是说,他那个时候就考虑到了,每件产品要保证质量,责任一定要到人,如果质量有问题,一查工号,马上就可以知道责任是谁了。其实,章还有一层深意,别人都不理解,他深深地知道朱皇帝是个极认真的人,要想骗他实在不容易,他也知道,公家的东西半分半厘都不能沾手,他还听说了,有的地方有的人,将多余的边角料拿回去做各种衣物,但他不这样干,他将所有的边角料全部用上。

  朱皇帝就是这么细心,这些军衣运到京城,他就检查了,质量问题自然重要,但他关注的是,那些边角料到哪里去了?他下令,凡是将边角料贪污拿回家的,查到一个,处罚一个,处罚的结果是永远充军。结果是,每县都有被充军的人家,唯独章叔良管理的这个乡,没有人出事,因为他们把所有的边角料都用上了,都可以查到出处。皇帝很高兴,大大嘉奖了章乡长。

  表面上看,章叔良是免祸,但实质上他是有效防范。这样的有效防范给我们的启发很多。

  公私分明。能将公私分明的,实在是不那么容易的。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各级官员,理论上每月的薪俸是极其有限的,国家的财力还远远没有到可以一下大面积地发给官员那么多的薪酬,因此,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往往是官员的财产和他的实际收入不相符,大大的不相符,法律上有一个名词,叫“不明财产”,财产的不明,大部分出现在公私不明上,公私不明,或者公权私用,那么就会招财进宝了。朱皇帝太知道这中间的界限了,于是制定了近乎极端的残酷刑罚,什么剥皮充实啊,炮烙啊,太多了。

  制度严厉。这应该是所有一切的前提,这种制度一定要让人害怕,害怕到他哪怕做一次也不敢。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如果不用重典治吏,那么可以想见的不仅是人心的涣散,更是纪律的拖沓,任意枉为,鱼肉百姓,如果民都不聊生,那么离下一次的揭竿而起已经不远了。制度的高压下,人就会感到一种压力,当压力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并且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时,所谓的廉政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朱皇帝大大嘉奖章叔良,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号召,他在全国范围内树起了一面廉政为公的旗帜,大家都来学习吧,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大明需要的。

 

伍 “走转改”,公安局长周甘是个好榜样

 

  时间往后倒推三百多年,这样的场景还是可以上报纸头版的。因为这是一个明代的县领导下基层“走转改”途中活生生的实践案例。

  浙江乐清县东边有个叫左原的村庄,村中有口非常深的古井。正值冬季,天少下雨,井中水位很低。

  一个很平常的早上,几个姑娘嘻嘻哈哈,担着水桶去井中打水。打水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呢,一般的程序是,用绳子吊着水桶,慢慢放到井里,然后反转水桶猛扎一下,水就贮满了,然后提上来,要一定的力气才行,影视中常见这样的镜头。不过,这一天却出了点小意外,绳子在放桶的时候突然断了,水桶一下子就掉进了深井。

  哎呀,麻烦,我们还要回去烧水做饭呢,姑娘们很着急!这个时候,恰好一男青年经过井边,他毅然脱去衣服,跳到井中去捞水桶。没想到的是,桶还没有捞上来,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井石崩塌了,井很深,石头很多很重,人们认为那男青年一定压成了粉末。姑娘们都吓呆了,只好含着泪离开。

  三天后,县公安局长(县尉)周甘到左原村走访调查,考察工作。当地群众就向他反映了这样一件事。周局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见义勇为事件,一定要好好挖掘和宣传一下。于是,他来到了事发地点,围着井口仔细观察,对见义勇为青年深表同情,要求随行工作人员,一定要好好安葬他。他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开始清理现场,挖了很长时间,都不见尸体。忽然,营救人员听到了一种声音,大家都很害怕,认为是男青年的鬼魂,周局长立即说:是他还活着,我们必须赶快救他。周为了让营救人员加快速度,还主动现场激励:我拿出一年的工资,谁出力就奖给谁!在金钱的刺激下,救援速度明显加快。不一会,男青年的头就显露出来了。

  正当大家认为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又发生了意外,井石又开始松动滑落,抢救的人吓得要逃。周局长急中生智,临时调整救人方案,用木板加固井壁,还把救人的奖金提高了一些,大家于是再拼命相救。

  长时间的施救,周局长是空着肚皮在指挥,下属送来饭让他吃,他推辞说:我一定要等着把人救活后才吃饭!

  太阳落山了,井里一片黑暗,营救人员点起蜡烛继续干,最后,在几百人目光的注视下,那男青年被救了上来。大家都欢呼了起来,认为是个奇迹。

  朱国桢在《仿洪小品》卷二十二中,饱含深情地记载了这件事。

  陆春祥就事论事并结合当下现实评论道:

  一、 左原村风淳朴,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已成生活常态。助人为乐有多个层次,此谓雷锋先生说的,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女青年担水出了麻烦,男青年助人为乐,但在冬季,要脱掉衣服,下到深不见底的井里捞桶,这个难度还是大的,而且还有危险,然而男青年奋不顾身,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那无名氏男青年,他的精神高度,远远超出佛山“小悦悦”事件中见难而不救的那些无名氏。可以想见的是,虽是拣桶之小事,但这样的风气形成,却需要时日。

  二、 周局长深入基层。一般的县领导,如果不是什么很特别的事,比如到先进村去打打前站,因为过几天大领导要来视察,一般很少会深入到村。但周局长不是,他深入基层,基层才能听到真正的民声。

  三、 周局长体恤民情。他听到男青年捞桶而被压这样一件事,敏感度很高,立即决定要厚待他,这样的决定是瞬间作出的,是周领导平时一贯的作风所决定的,对待人民群众要像冬天里的烈火那样温暖。而不是像有些领导那样,在镜头里,装装样子,送一袋米两桶油到贫困户家里,也要跟着一大群的媒体记者,唯恐人家不知道。

  四、 周局长厚德。在救人途中,事情几经转折,他都临危不乱,并且指挥有方,他没有再向上级汇报,他将自已的工资拿来做激励奖金,我还没有听说过,从古到今也没有听说过。只听说过,矿难发生时,有副矿长跑进矿去脸上抹成黑状跑出来,假冒在现场,听说过拿国家大把的钱去平息事态,进而推卸责任。这些人都不能和周局长比。他没有唱高调,他只是在按他的基本道德做事,这样的德比我们有些人厚多了。“一定要把人救出来才吃饭”,真是让人感动得要落泪。

  周县尉救人,对周县尉本人来说,是平常事一桩。不过,好人好事,总是有人提起的,记挂的,积德的,当然还会流芳百世的。

  

陆 考试,没有一毛钱关系也是你死我活

  

  文人写书,自然少不了写关于考试的事情。

  考试有多难?只要看看录取名额就知道了。第一第二第三,状元榜眼探花,都只有一名,后面的二甲,也不会录取很多,即使是乡试,也是难度极大,就是县试,考个秀才都挺不容易的,有的书生胡须都考白了,还是个童生,文学作品里,这样的人多了去了。

  我的家乡老分水县就有一个唐朝状元,状元叫施肩吾。其实,他只是个进士,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施肩吾以第十三名的优秀成绩和另外28人荣登进士榜。一个辽阔而欣欣向荣的大唐,没几把刷子,想从数千均带着必胜信心的考生中胜出,根本就不可能,可见难度。因此,进士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所以,范进中举,他才会有那样的举动,实在是不容易。

  于是,考生与考生无形中也形成了竞争,考试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

  甲乙两秀才是很要好的朋友,都因为攻读《春秋》而闻名乡里。秋季大考的前一天晚上,他们两人同床而睡。甲秀才等到乙秀才睡熟之后,偷偷取出乙的行李,找出用来誊写试卷的考试笔,把笔尖全部截掉。考试的时候,乙秀才抽出毛笔用时,发现笔毛全部秃了,大为惊讶,只好用打草稿的笔来代替,但是写起来又粗又黑,墨迹浸湿了试卷一大片,卷面非常不整洁。他向邻座求助,又都被拒绝,乙秀才失声痛哭,想想自己几年的努力要毁于今天了,几乎想要弃考退出。疲倦打盹的时候,乙秀才忽然感觉到有人在背后指着他说:写。再看那秃笔,忽然完好无损了,他一边疑惑一边不停地抄,写完以后,又变成了秃笔。交卷后走出门来,甲秀才问他:你考得还好吗?乙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只是刚刚做完试卷罢了。甲秀才面红如赤,就搬到别的房间去睡了。第二天,甲秀才没有进入下一轮考试,而乙秀才不仅考取了第一名,紧接着还中了进士。

  乙秀才似乎有神助,但故事情节还是合理的,心理作用有时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不管怎么说,卷子一定要答完整,考官终究是以文章的好坏为标准的,卷面非常重要,但绝对没有文章重要,我想,这大概是乙秀才能考上的原因。

  至于甲秀才这样的人,他的理解绝对狭隘,他只盯住他的好朋友,他好像还不知道考试是在一个大平台上比较的,拉下了乙,你也不一定能上。此所谓损人不利已。

  损人不利已的事情太多了。也许是我不好,你也别想太好的心理在作祟吧。

  美国人前些时间,一定要通过一个什么法,目的就是让人民币升值,连他们自己的专家都说了,咱美国的经济不景气,和中国币没有关系的,损了人却不利己。可是,那些议员们不听,坚持认为中国钱损害了他们。我们的有关部门又说了,那你们多卖点东西给我们啊,我们十分愿意化钱,十分愿意买你们各类产品,可是,他们又说,这个不能卖,涉及国家科技,那个不能卖,涉及国家机密。

  昨天,我碰到一位朋友,他是中层领导,他说很郁闷,为什么呢?年终考核的时候,有一些人给他打了“不称职”,而不称职的票数多了,那是要被找谈话的,甚至还有落任的危险。可能和他的工作水平有关系,但是,有些人的评判标准不是工作,如果真是工作不称职,那也算了,更多的是人事纷争,你得罪过我,你和我不是一路人,那么,对不起了,我就要打你“不称职”,纵然,这个“不称职”和他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即使他调离了,也轮不上你啊,但,“不称职”还是要打的。

  因此,总有一些人的心理和甲秀才是一样的,也因此,暗算人的事也就层出不穷了。

  宋代端拱年间,有一年的状元是梁灏。这个第一名本来应该归古成之,古是什么人呢?他是宋朝广东省的第一位进士,号称“岭南首第”,以文章见长,政治也很有成效,胸怀大略。当时,有两个叫张贺、刘师道的人,嫉妒广南人超过他们,晚上一起喝酒的时候,偷偷在古的酒中放了哑药,结果第二天,皇帝宣布成绩:第一名,古成之!哎,这古成之居然发不出声来,不能答应,宋太宗大怒,将他赶出去,再举他人登第,这个事故于是造就了前面的故事。后来,宋太宗搞调查研究,知道了这回事情,要将张、刘两人绳之以法,成之却替他们辩护,说没有这回事。皇帝于是更加敬重古成之了。

  哑药的成功,是因为张刘们知道胪唱的规矩,点名不应,随即取消资格。而古成之的宽容和大度,即便遭人暗算,他也很无所谓,学问在自己的脑子里,第一名第二名真的无所谓。

  但事实上,第一名和第二名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比赛,冠军总是春风得意,功成名就,而那一届的亚军都不太有人会记得。每一年的高考状元更加了,更多的体现在商业行为上,虽然有很多的禁止,但仍然有人喜欢打状元牌,不亦乐乎。至于眼下最热最难的各类公务员招生考试,故事更多。

  前些时山西出现了第一名被第二名取代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由于第一名的抗争,最终事情解决圆满,第一名如愿以偿,将第一名设置各类关卡的相关人员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罚。而最近一个第一名被第二名取代的事情,却没有那么幸运,第二名被取消,但第一名还是没能录取,原因是,我们可以不录取第二名,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录取第一名呢?讲道理?人事的江湖上是没什么道理可讲的,不录取就是不录取!

  更有搞笑的在后头。

  绍兴人范春,有文学之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他参加考试,试卷誊完后,他拿着自己的卷子,再校对一遍,很是得意,今天发挥得不错,至少可以考个解元。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一下子把他的试卷刮到了天空中,飞啊飞,再也找不到了。范春只好丢弃笔墨,退出考场,叹息说:命中注定啊!

  一则《事业单位公招惊现2.2分进资格复审》的帖子,使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成为了舆论热点。在该县2011年事业单位招考中,一名考生以2.2分的笔试成绩进入资格复审(笔试满分为100),一时引来众多非议,甚至有网友怀疑这属于“萝卜招聘”。记者调查后得知,这是殡仪馆的尸体修整和火化岗位,属冷门职位,报考该职位的只有3人,而真正参加笔试的只有两人。第一名61.8分,第二名2.2分。而据对第二名的考生了解后得知,他在殡仪馆长期做编外员工,考试因不懂答题规则而造成这样的局面。

  我不知道安岳县最后的录取结果,但是,这个2.2分考生绝对要比范春运气,至少他进入了面试。范春卷子飞走了,功夫自然白费,任何解释都没有用;而那个2.2分考生,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着极大的机会。

  所有的这一切,我都把它们当作事故,因为它完全具有事故的非正常性特点。

  关于考试的有趣事故仍然在继续。一定还会更精彩。

 

柒 朱说陆评,短章五则

 

  1.李绅和严嵩

  李绅的《悯农诗》家喻户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为官后马上变了一张脸。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他还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李绅同一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无不对其嗤之以鼻。

  严嵩的恶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史载他曾经也极有声望,不但诗和文章写得好,而且为人刚正,很有风骨,在铃山曾隐居读书九年。

  陆布衣曰:人之初,性本善?抑或,人之初,性本恶?两者皆有可能。不过,李绅比严嵩幸运,因为人们只记住了李绅的善和严嵩的恶。然而,历史却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断章取义的。

  

  2.戴鹊

  朱国桢真是害得我不轻。

  他在卷二十九《鸟之属》中,开头丢下一句“鸟之孝者名曰戴鹊”后就什么也不写了。孝是传统,我很想把它搞清楚,这可是鸟类活雷锋呢。

  能在鸟类孝史上有地位的,只有乌鸦。《说文解字》都这样写:乌,孝鸟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们会反哺,老乌鸦跑不动了,待在家里,小乌鸦们会找来吃的,报答养育之恩。

  没有戴鹊,坚持找。《辞海》中“戴”字开头的,有两只鸟戴菊莺,戴胜;“鹊”字开头的也有两只鸟:鹊鸲,鹊鸭。这四只鸟,都没有说它们是孝子,朱国桢那个时候,全中国都普遍找得到这些鸟兄弟们。

  忽然想起有“鹊桥”一说。七月七,鹊鸟们会衔接为桥,以渡银河。是不是做好事也可以称做孝的呢?我想是可以的。戴鹊,偏正结构,重点在鹊,只有这样解释了。

  戴鹊啊,你在哪里呢?我们人类孝的队伍中需要你助威呢!

  

  3.名誉头衔

  朱国桢统计过:宰相领使最多者,唐杨国忠,领四十余使,元燕帖木儿,领五十余使,又元人曰:我官衔半版写不尽。

  我不知道杨国忠的四十余个职位,到底是妹夫赐给他的呢,还是一些民间团体拍他马屁请他兼职的。但现实中这样的虚职还是不少,一般的领导不兼个三五个数十个,那就显得不重要,报载某省一副省长身兼临时机构组长之类的职务二百多个。

  滥赐官爵,虚职满身,形式内容有所变化,骨子里人浮于事、华而不实的本质却一点未变。

  

  4.推举酒

  明武宗南巡经过保定,酒量颇大的巡抚伍符设宴款待。君臣二人玩抓阄赌大杯酒游戏,恰巧武宗输了,很不高兴,连罚伍符好几杯,以至于伍醉倒在地,匍匐爬到台阶前,武宗大笑,引以为乐。

  保定知府王蕖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伍符年老不经罚,我来请求代替!武宗斜眼看他:区区小官能喝几杯?王蕖回答说:我虽然敌不过天子,但远远超过巡抚大人。武宗听了很高兴,亲手倒三大杯赐他喝下。事后,伍符对王蕖表示感谢:今天我差点没命了。因此想要推举王蕖,王却说:这是推举酒,听起来看起来都不雅,人们会议论我的。最终还是推辞了。

  陆布衣曰:官场上的人想升官,目标虽然一样,手段却各有不同。酒友、棋友、牌友、球友,都是不错的途径。王蕖不做推酒的官,还算有自知之明,但肯定会有不少人背后骂傻的。

       

  5.三不宝

  明朝嘉靖年间的郭文通,因多次剿贼寇建立功勋,被提升为广东肇庆府同知。

  郭曾经有言:我这个人把三件东西不看作宝贝,一是官,二是钱,三是命。

  朱国桢曰:不把官位当宝贝,那是高士;不把钱财当宝贝的,那是清士;不把性命当宝贝的,那是圣贤豪杰。

  陆布衣曰:官也可以当宝贝,一定要倍加珍惜;钱财也可以当宝贝,一定要取之有道;性命更要当宝贝,一定要妥善保护,那是革命的前提。切忌为了前面两个宝贝而丢了第三个宝贝。

    

本文所引材料按顺序索引如下:

  1. 《卷一·西苑农坛》;

  2. 《卷六·陵祭》;

  3.《卷八·两佐伯》、《卷八·增年待劾》、《卷十·讲读学士免考》;

  4.《卷二十八·报功之弊》、《卷十七·免祸》;

  5.《卷二十二·主梅溪诗》;

  6.《卷七·爵笔》、《卷十·馆长》、《卷七·闱中定命》;

  7.《卷九·焦严终始》、《卷二十九·鸟之属》、《卷九·使相》、《卷十一·代罚》、《卷十一·三不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