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期  
      感觉
逃离孤独
李杭育

 

 

 

城市病之一就是孤独,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大城市孤独病更严重,因为这里人更多,千差万别的价值取向纷杂错乱,人各有志,彼此隔膜,话不投机,知音难求,一个人甚至处在大家都很欢闹的社交场合仍然深感孤独。

再者,城市社会有种种潜在的危险,譬如眼下盛行的电信诈骗之类,迫使人们强化自我保护的意识,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我在上世纪90年代写过一篇文章叫《隐私与现代人》,说的是城市里的人们为了提防别人的侵害,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个人资讯当作隐私保护起来。尽量地隐藏自己,隐藏自己的资讯,隐藏自己的思想。一边是自以为保护了自己,一边是确确实实阻碍了与他人的交流。这就好比是为了防贼,在自家门上装了五把锁。能不能防住贼还不一定,但一定是给你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把城市比作一只麻袋的话,我们就好比是一大堆带着坚硬外壳的核桃,在麻袋里面叽叽嘎嘎地挤来挤去……

这只“麻袋”可以看作一个物理空间,我们都在这个物理空间里,人挤人,你若还觉得孤独,那应该不是物理空间的孤独,而是另一种空间上讲的孤独,我称之为心理空间上的孤独。简言之,我把前者叫孤独,后者叫孤独感。

物理空间上的孤独,简单说叫独处,很难免,几乎人人都会有。

2004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在新疆伊犁草原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个牧羊人骑着马跟随在他的羊群后面,慢慢往前走。草原看不到尽头,让我觉得他会像这样走上一整天。而在他的视野内,除了坐在越野车里正经过此地的我和几个同伴,没有第二个人。

我跟一位同伴说,像我们这样坐在车里,既可以聊天,也可以打盹睡觉。而这位孤独的牧羊人却既没人可聊天也不能睡觉,不然会从马背上掉下来。那么你猜想一下,他此刻还能干吗?

同伴说,他在哼着歌,哪怕没哼出声,只在心里哼。

另一个同伴说,这人也可能在想心事,想他的这些羊能卖多少钱。

然后两个同伴问我怎么看。我说你俩说的都有可能,不确定。能确定的只是他脑子里一定有东西在转悠。我的经验是,人醒着的时候脑子里不会一片空白。甚至睡觉的时候我的脑子也没闲着,只是睡觉时脑子不听我的,它自行其是,还会做恶梦吓唬我。

那个牧羊人,在物理空间上他真的很孤独。没有人和他做伴,更没有人跟他说话,一整天都会是这样。但这并不能让我们确定他是否感到了孤独,是否在忍受孤独。我们只知道他醒着——“醒着”的意思是脑子醒着,一定会有所思。所以我们猜测他要么是在哼歌,要么是在想心事。当然更可能的是,他一会儿在哼歌,一会儿又去想心事了。他有一整天呢。

但他究竟是在哼歌还是在想心事,这二者的区别,意义十分重大。

先来说说想心事这种情况。

人们平常想的心事,大致上可分三类情况:一类是让人心情好的心事,一类是让人心情不好的心事,第三类是不好不坏但很务实的心事。

很务实的心事,譬如考虑工作问题,想一想我要上街买哪些东西,或者那位牧羊人会算计一下他卖掉五十头羊能收入多少钱,等等,有脑子的人都会有这类心事,很日常,是出于生活需要的纯事务性思考,本身没啥情感色彩。

想开心的事,感觉很爽快。爽快爽快,“爽”了就“快”。譬如李白,曾追随永王李璘东巡,站错了队被治了罪,流放夜郎。但还在去夜郎的途中他就被肃宗皇帝赦免了,当然很欣喜,作诗《早发白帝城》。这么高兴的事,他才写了四句诗。爽快嘛!没啥好多说的。而且四句诗里有两句重点所在,都是在说“爽”了就“快”:“千里江陵一日还”,够快吧?“轻舟已过万重山”,太快了!快得简直好像他还来不及“爽”够,事情就过去了。

我本人的体会也是这样,高兴的事,对别人说出来可能喋喋不休,而闷在自己心里想,实在没啥好多想的。高兴的事都是完成式,over了。

而负面的情绪,不痛快、悲愁、悔恨之类,往往是耿耿于怀的,用白居易的话说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虽然耿耿难忘,人们却不愿意多想那些不愉快的事,不去自寻烦恼。

以上三种情形的想心事,要么是纯事务性的,跟孤独不孤独无关;要么是一阵短促的心理愉悦,一会儿就被“爽快”掉了;要么是个人的痛处、痛点,耿耿于怀却又不愿多想。

所以我觉得,当年在伊犁草原上看到的那个哈萨克牧羊人,并不能通过想心事让自己从物理空间上的孤独逃离出来。因为想你自己的心事,无论什么心事,说到底都是在你自身打转,想来想去都回到了你自己这里,没有逃离。

我很喜欢哈萨克民歌,譬如《燕子》,带点淡淡的忧伤,节奏像说话似的,也正合着他骑马缓行的步履。由此我又相信,一多半的哈萨克民歌,是像他这样的孤独的牧羊人就这么哼着哼着哼成了的。

所以我不担心孤独的牧羊人会得孤独病。他在草原上哼唱着《燕子》,想到那美女和他的海誓山盟,在心里提醒她:“不要忘了你的诺言变了心。你是我的,我是你的……”

我反倒是担心人挤人很热闹的都市社会,因为人人隐藏自己,彼此招致对方的警惕和猜疑,交流受阻,成了一颗颗带着坚硬外壳的孤独的“核桃”。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捉迷藏,杭州话叫“躲猫猫果儿”,二十多年前我也曾写过文章,先说了隐藏者的快乐:“把自己隐藏起来,等着对方来搜寻,眼看着那家伙就在离我藏身处那么近的地方瞎转悠,那样笨拙,徒劳,一脸的晦气加上傻气,我却在这暗处窃窃偷笑,拿手捂住了嘴巴……”

可是,你要是隐藏得太好,对方接近不了你的藏身之处,根本捉不到你,他很可能就放弃了,管自己回家睡觉了,让你继续待在那个狭小的旮旯里傻等着。你还觉得有乐趣吗?所以我在文章的最后说:“记得我儿时的伙伴里就有那么一两位,总是躲得太好,永远不会被人捉到,其实也就是永远都把自己置身于游戏之外。那就不是什么‘猫猫果儿’,倒更像是一匹孤独的狼了。”

在物理空间上看似孤独的人反倒容易消解孤独,而在物理空间上扎堆的城里人,却经常觉得孤独难忍。怎么会有这样的悖论呢?

因为哼着歌儿,孤独的牧羊人实际上不孤独。反倒是人挤人的城里人更多孤独,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心灵门户上加了好几把锁。

城里人不光互相提防,互设交流障碍,还彼此干扰,彼此压缩自由的空间。你是不是经常需要忍受别人在你面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种时候,因为价值取向和个人性情的不合,你既没兴趣往下听,又出于礼貌,勉强应酬,不得不忍受这叽叽喳喳营营嗡嗡的都市之声,被它干扰、掣肘,无法让自己的思绪逃离当下自由自在地飘荡开去。

城里人真是不好当啊,心灵的门户锁上了,耳朵却敞开着!

当然我也是城里人。不过我更像那位牧羊人,长期以来在物理空间上都是个孤独者。从1984年起我做了职业作家,在家里上班,一年当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独处。我是怎么突破和逃离孤独的呢?

最简单的做法是养狗、养猫,我都养过。我知道当下的许多单身朋友,或男或女,都养着猫狗。养宠物,抗孤独,道理不言而喻。

其次,我会自己跟自己下围棋,甚至一个人打四个人打的桥牌,就是虚构对手,把一个我变成两个、三个、四个。有对手就有交流,有交流就不孤独。有时“对手”打出一张好牌,我还会嘟哝一句表示懊恼。

再就是听唱片,这就相当于那个牧羊人哼歌。

我不光是听交响曲,有时还会拿一张报纸卷起来当指挥棒,把自己想象成正在指挥乐团演奏这首乐曲,一本正经地挥舞着。那时我养着一条名叫“嘟嘟”的狗,可卡犬,人来疯。见我手舞足蹈,它也跳到沙发上,抬起前爪跃跃欲试,好像它也想学我的样子。我看了好笑,就停下来拿报纸卷的棒棒敲敲它脑袋,挖苦道:“嘟嘟,你也听得懂贝多芬?”

当然,更多的时候,写作,后来又画画,都是我逃离孤独的极佳路径。

写小说的时候,我就在和我笔下的人物对话,张三李四,这样那样;同时我又在和我想象中的未来的读者交流,想象他们读到小说的这处故事,一惊一乍,我会偷着乐。这种时候,我还是独自一人待在这个物理空间,但在心理空间,或者说得更大一点,在精神空间,我的对话、交流非常密集而广泛,古人、今人、商人、艺人、千千万万的人……

反过来也一样,我在读别人的书的时候,也是在和书中的人物交流着的,他说的那些话就是说给我听的,他做的那些事我看在眼里,或赞赏,或厌恶。有句老话,“读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说的就是我们在阅读中的“移情”。这就是有交流了,不孤独了,虽然读书的时候我肯定是一个人独处。

还有画画,我肯定也是独处的状态。可是在作画的过程中我会时不时地起身,退后到远处观看画面。这么一来,我既是画家,又是观众,整个作画过程都在双向交流。

交流就是反孤独,不知不觉就逃离了孤独。在今天,交流的方式很多,人与人面对面地交流,或者用电话、微信交流,或者借助想象与虚拟的人群交流。

最后这点非常重要,正是因为人有调动想象的能力,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荒岛的鲁滨逊没有因为孤独而死掉。而我猜动物大概不会想象,所以小时候我就知道,养一只小鸡是养不活的。不为别的,只因孤独。小鸡不会用想象力去逃离孤独,而人类却会。

如果有人问我,文学作品啦,这样那样的艺术啦,它们有什么用?或者换个角度问,它们曾经陶冶过我的情操吗?

我实话说,它们没有陶冶过我。肯定没有!

对我来说,形形色色的文学艺术最最重要的功能,是无论我作为写作者还是阅读者,是画家还是观众,都能够让我借助它们提供的无比广阔的想象力空间和双向路径逃离孤独,让自我与无数的“他我”无拘无束地对话。有交融,也有排斥;有赞同,也有争论;有欢喜,也有愤怒。爽则畅言,郁而不闷。

 

(责任编辑:钱益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