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传习录》看成《论语》,因为王阳明的思想都体现在他和学生的答问及书信中了。这个神奇人物,少始泛滥词章,后则笃信朱学,继而又出入佛老,最后归宗儒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他的人生论认识论修养论,让他名噪后世,张岱高度赞扬: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黄宗羲则如是形容: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有人甚至认为“日本就是以王阳明哲学为其民族的哲学”;蒋介石更是终生崇拜王阳明,将其奉为精神导师。
王有宏篇巨制,我的理解只是一鳞半爪,挂一漏万。
壹 学校不应该是监狱
公元1518年,王阳明出任南赣省长。他在任上做了很多事,其中在教育上尤其可圈可点。他不断完善乡规民约,兴办学校,培训教师,还亲自制定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因为是个教育专家,他真切看到了教育的弊端。根据调查研究,他认为,近代的儿童教育,大部分的学校每天只知道督促句读课业,不重视道德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有许多做法还非常过分:教师对待学生,稍不满意就绳捆鞭打,像对待囚犯一样对待他们,学生把学校看成监狱而不愿去,把教师和长辈当作强盗而不想见。这样做更有严重的后果,学生们以各种形式消极学习甚至公开对抗:他们窥伺,逃避,掩盖,玩游戏,作假,掩饰,说谎,极度地顽皮。
王阳明清楚地知道,这样教育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他在内心有坚定的教育理念,他觉得儿童的天性是喜欢玩乐而害怕约束,这就像草木刚刚开始萌芽,让它舒展地生长就能很快枝条发达,如果摧残压抑,它就会枯萎衰败。教育孩子就要顺着他们的天性,不断鼓励,使他们心中愉快,他们就会不断进步,这就好像春风细雨滋润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生长的。如果花木遭遇冰霜侵袭,就会生机萧条,一天天枯萎。
所以,王阳明的教育主张很简洁,就是要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而引导。比如他认为,让孩子们吟诗唱歌,不仅是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还能在歌咏中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而且,在音律中可以抒发他们的抑郁和不快;让孩子们学习礼仪,不但可以严肃仪表,还可以在打躬作揖中活动血脉,在叩拜屈伸中强筋健骨;即便是教导他们读书,也要在反复研讨中存养心性,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志向。
他甚至给出了很详细而科学的教案,学校和教师照着教就可以了。
我们来观察体验一下。
如何做教师。每天早晨,学生们到校参拜行礼后,教师要依次耐心而亲和地问每个学生:在家时热爱亲人、尊敬长辈是否做到真切而没有懈怠疏忽?在自我的礼节上有没有身体力行而没有欠缺呢?早上来读书在路上行走时是否谨慎注意?有没有放荡不羁?自己的一切言行有没有做到忠信而笃实呢?每位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师还要随时针对具体情况,委婉加以启发开导。然后,让他们各自回到座位上学习。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在量多,而在精熟。要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两百字的只教一百字,让学生精力富余,他们就不会因为辛苦而厌学,反而会有收获而心情愉悦。
当然,上面所述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学生必须诚实;二是小班化教育,否则问了也是谎话,大班甚至超大班,一天也做不完。
唱歌诵诗。学生们仪表要整洁,平心静气,吐字要清晰,节奏要均匀,不躁不急,不闹不狂,不气馁,不畏难,时间久了,就会气定神闲,心平气和。每个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轮流诵唱,每天一个班唱,其余班观摩,每月初一十五还可以到书院集合唱歌。
练习礼义。学习练习礼仪时,必须排除杂念,平心静气,老师们要仔细审察学生的礼仪细节,容貌举止,不懈怠,不拘谨,不害羞,不随便,不粗野,从容不迫。时间久了,礼义就熟练了,德性也就坚定了。练习的方式可参照唱诗。
王阳明似乎很神,简直就是为现时的教育号了脉。
楼上的孩子,读小学五年级。每天晚上我临睡前,都会听到楼上发出很响的动静,一会儿是她读英语的声音,一会儿是她爸爸纠正她发音的声音,还不时有爸爸的呵斥声,呵斥的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及其他学科的习题。晚上十一点是常事,而孩子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我也习以为常了,只是可怜那孩子。电梯里,碰到孩子爸爸,问他原因,他总是叹气,哎,作业多,小孩子做作业动作又慢。
我把楼上孩子做作业常到深夜的事当新闻说了,几个家有初中生的孩子家长就嘲笑说,哎,你真是不知道现在的学校啊,谁家的孩子不这样?我们的孩子也经常要忙到十一点。必须的。
昨天一朋友向我请教如何教他外孙写好作文。以下是我们简单的对话:
我问:外孙读几年级了?
他答:刚刚二年级。
我说:那还来得及,我家小子三年级才开始写呢。
他又自言自语说:我经常去书店给外孙买书的。
我说:那很好啊,你都买什么书?
他答:我都买各科作业习题集。
我说:你还嫌外孙不够忙吗?你这是害他呢!
他答:我这是为了训练他做作业的能力呢!听说以后他们的作业会越来越多,每天都要好几个小时,做不完回家还要做,双休日也要做,现在不练练,将来肯定要吃亏的。
我无语。只能叹气。
媒体上经常有这样的新闻标题:
1.《课外作业多导致小学生梦游做作业》;
2.《学生早晨地铁写作业》;
3.《学龄前孩子该不该做作业》;
4.《谨防儿童“橡皮综合征”》;
5.《孩子喊累教师嫌烦,书包越来越重谁是幕后推手》;
6.《家长因孩子作业重摹仿笔迹代写》;
7.《孩子不堪课外辅导,要与母亲断绝母子关系》;
8.《孩子课外学习负担重,引发夫妻离婚案逐年上升》;
9.《三岁孩子上三课外班引争议》;
10.《二年级学生体重19公斤,背5公斤重书包》。
太多了,列举不完。可以断定的是,人人都痛恨,但就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今后还会有各式各样的新闻出现。根子在哪里?原因多样,因素复杂。就本国来说,关键的关键是应试教育埋下的祸根。
王阳明的理念很先进,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但是,未必能实现得了,即便他那个时代,也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我经常说,现在最辛苦的不是什么劳动者,应该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大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混,到社会上还可以混混,但中小学生不行。
难怪有人感叹,还是幼儿园比较好混!
贰 将好色贪财求名
一一搜寻出来连根拔除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应该是个用心的学生,因为他将老师的语录整理得很全面,有厚厚的七十四节。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王老师是如何教学生在做学问时集中注意力的。
这其实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人人都带着目的而来,而又想以最短的时间学得最多的东西而去,本身就是心浮气躁,王老师是再清楚不过了。
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们。我们为什么不能集中精力?主要是我们考虑了太多的个人私欲。有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心静下来呢?有的,其实也很简单,现在我和你们说。首先要静坐,平息私心杂念。过了一段时间,等你们的心态稍微平和之后,就进入了下一步:反省体察克制私欲。这种功夫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断,没事的时候,将好色贪财求名一一搜寻出来,一定要连根拔除,使其永不复生,才能感到快感。打个比方吧,就像猫捉老鼠,一边眼睛紧盯着,一边耳朵细听着,一有私念产生,立即将其摒弃,态度要非常坚决,斩钉截铁,不能姑息迁就,不能提供一丝方便,更不能窝藏,网开一面,这样才算真正的下功夫摒除私念,也才能真正扫除心中的一切私欲。等到心中无私欲可除,自然可以端坐,拱手,轻轻松松。
只要是人,就会有情感。对于喜怒哀乐,王老师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喜怒哀乐,就生发它们的本体来说,应该是中正平和的,只是人本身有别的意念,才会过度或不足,就成私欲了。
也就是说,我们要非常注意克制自己的日常情感,喜怒哀乐,一不小心,它们就会变成私欲,有了私欲,你就无法安静了。
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其实也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因为人们悟性不同,每个人对道行的认识也就有一种深浅的过程。
王老师接着打比方说,有一间房子,人刚进来时,只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呆久了,才把梁柱、墙壁等一一看清楚,时间再长些,梁柱上的花纹都看得清清楚楚。不过,房子还是房子。
针对一般人的弱点,即许多人都是嘴上说得好,其实行动上做得并不好,王老师接着又开了疗方。
一个人如果真正下决心不断用功修炼,那么,他对克制私欲的认识也是一天比一天深刻的。就像人走路一样,走过一段路之后才认识这段路,走到岔路口时,有疑惑便问,问了再向前走,才能慢慢到达要去的地方。所以,对认识到的私欲,如果不下决心清除,就如同光是空谈一样,没有什么好处的。内心终究不会安静下来,也无从做好学问了。
我非常敬佩王老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其实也浮躁得很。我从许多的明人笔记中都读到了这样的片断。
比如说,杨梅疮在明代大流行,说明明朝人的两性关系还是比较开放的。
比如说,“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儒林外史》二十四回)这仅仅是明代南京的一个剪影,人们都在闲谈,做学问奢侈噢。
比如说,贪官严嵩家抄出的东西,别的不说,仅各类丝绸衣服就达一万七千零四十三件,以严氏家族人口,数十辈也穿不完;漆筷子居然有九千五百一十双之多。虽是贪官,但也是官场一角呢!
比如说,张岱就曾直露自己的爱好: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虽然他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但从爱好看,基本也是一个花花公子,吃喝嫖玩乐基本占全了。
因此,王阳明的教人内心安定的理念就很有些现实意义。
这种现实意义自然可以有效延伸。
有一天,一位管纪检监察的领导给我们作廉政专题报告,为了教育性更强,他讲述了许多生动的细节。
有几点印象特别深。
一是边腐边升。被抓的厅级干部中,大约有70%是在前一个处长的岗位就开始动手了。而且胆子都特别大,某个厅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笔就收150万。后来居然发展到收受近两亿!
二是要想他出事,就把他安排到有油水的岗位上。比如交通厅长、国土局长、环保局长,等等,等等,H省的交通厅长连续三任出事。
三是清水衙门并不清。Z省盐业系统,一下子抓了27个盐业局长,他们的做法让人吃惊:每个食盐包装袋拿回扣一分钱,一分钱几年下来也有整整一千万呢!就连人们认为最干净的宗教管理部门也会出事。某地一和尚要建个庙,抱着五万块钱去找宗教局长审批,宗教局长笑眯眯收下钱给他出主意说,我说了还不算,你还要去找下管统战的领导,和尚于是如法炮制。几年后,和尚还俗,朋友开玩笑说,你发财了吧,有什么经验?和尚很世故地讲,也没有什么,就两条经验:一要坚持党的领导,二要摆平党的干部。朋友一听这话,觉悟蛮高,就去举报。你想想,和尚能和什么部门有关系?纪委一查,果真。纪委再按这个套路查,既然这个地方宗教局长有问题,那些庙多的地方,宗教局长会不会也有问题呢?某宗教风景名胜区有数十家寺庙,一查,果然有一个宗教局长也犯事,他的主要做法是,每年将各个庙里的主持轮流换一遍,每次可以收不少钱。
这些生动的细节笑过之后,可以让人反思的是,他们为什么会走那一步?有很多的因素,但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下,在利益触手可及的环境中,甚至利益争着抢着向你拥来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些人基本是内心澎湃,心潮激荡,亲爱的钱啊美女啊,叫我如何能不爱?而所有的前提都是,有私欲,内心不安静,不拿白不拿,或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民间玩游戏,如果筹码是纸片木棍什么的,大家玩起来就很轻松。如果筹码换成铜板碎钱,大家一定很认真,这个时候,只要赌注不是很大,那么玩的气氛仍然不会很紧张,因为每个人都不会太看重这些小钱。等到筹码换成银子换成大额钞票,那么,可以想见的结果是,赌家们一定很紧张,因为一局下来,说不定就倾家荡产了。
游戏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心中有物了,有私欲了,就不会轻松。
叁 天下的学者好像进入了
一百场戏同时演出的剧院
王阳明的心里很平静,又不平静。他平静,是因为他时时沉浸在他的世界里,他的世界都被圣人圣学空灵等占据,他也用平和的心在谆谆教导学生;他的心又时时翻起波浪,因为残酷而现实的世界让他不满意,道德缺失的现实使他常常神往远古社会的美好。
现在,他又开始怀念唐尧虞舜夏商周了。他说,就是那些在田间市井从事农工商贸的普通人,也都把自己的品德培养当作第一任务。为什么呢?当时没有乱七八糟的见闻,没有背诵的烦琐,没有数不胜数的诗词文章,更不用追名逐利,只是孝顺双亲,尊敬兄长,对朋友忠信,恢复人心本体所共有的良知。那个时候,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人们不以身份高低分轻重,不以职业不同分好坏,如果岗位适合自己,就是一生都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不认为是辛苦,一生从事低下琐碎的工作也不认为卑贱,因为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那个时候做官,只是一种职业而已,他们只是将做官当作自己发挥才能的平台。
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美好无比的:整个天下的事就像一个家庭的事务!呵,家庭,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应该是很和谐的。
前面说了王老师内心的不平静,他当然要将现实社会批判一番了。很多人也都和他一样怀古。他首先不满意的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别的不说,单说那些什么学者,他们流派众多,多得使人无所适从,天下的学者就好像进入了一百场戏同时演出的戏院,只见欢呼跳跃,争奇斗巧,献媚取宠的戏子从四面同时演出,令人前顾后盼,应接不暇,以至于眼花了耳聋了,精神恍惚了,日夜在里面沉溺游弋,就像心智狂躁失常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一样。
王阳明这样来比喻诸子百家的学说,虽有点偏颇,但还真是形象。各种学说都宣扬自己能定天下,高调得很,但其实大多空洞荒诞,杂乱不通,都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说了些什么!
一个结果是,追逐功名利禄的风气却是一天比一天厉害了。
有人说佛老,但他们能战胜世人追名逐利的心吗?有人又拿群儒来折中调和,但他们又能战胜功名利禄吗?基本不可能的。
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看来,追逐功名利禄的流毒已经侵蚀人们的灵魂,积习成性,数千年了。人们在知识上互相夸耀,在权势上互相倾轧,在利益上互相争夺,在技能上互相攀比,在名声上互相竞争。知识丰富,正好使他们能够作恶,见闻广博,正好使他们肆意诡辩,文采富丽,正好掩饰他们的虚伪。一句话,利欲熏了人的心。
这样的风气,我们的良知能有什么地位?那些人自然不会把良知放在眼里,有的甚至把良知当作人性的短处。
然而,王阳明只说对了一半。无论从哪个角度,对功名和利禄的追求,都是人立身立世的根本,是人成长的原动力,他想要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不要说他回不去,就是孔子也回不去了,对远古社会,孔子也是念念不忘。
只是,这种风气太盛了,才会引起王老师的不满。
过度了的东西,基本都让人讨厌。
王老师活画的现实,勾起了我也想把“没有乱七八糟的见闻”展开一下。让我非常想展开的是现在的微博。
在微博晴空霹雳问世两年多后,我终于也有了微博,马上体验到了什么叫做“乱七八糟的见闻”。一个多月来,我已经发博八十多条,平均一天两条以上,其中一周的时候,我有如下的心得:一、博是时间之杀手,一会儿就想去看一下,主要是别漏掉什么重要的国际国内大事,都没怎么读书了;二、博有君临天下之责任感,一打开博,诸多国家大事奏章样刷刷涌进,要批示,要转发,要评论,要顶,要灌。现在又有了两点新感受:一是发了博之后,时时会想,有几条被粉丝转发了,有多少粉丝评论我了,有多少粉丝@我了,越多越好,多了就说明这条博写得好,写得到位,写到粉丝们的心坎上去了;二是这个世界有多杂,人们的思想有多杂,人们的工作生活有多杂,只要看一下博就可以了,在博上,我只关注了两百来个人,但就是这两百来个关注,给我的信息已经是海量了,一会儿工夫,就是N条,开始还不知道,老博告诉我,五十条以上就不显示了,就是N条。我在想,有的人关注四百五百八百一千两千甚至更多的,他怎么能看得过来呢?在博上,你想看到什么就会有什么,许多内容让你大吃一惊,吃惊的不是什么重大新闻,吃惊的只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乱七八糟的见闻”和评论。心情好,博,心情不好,更博。吃饭上菜了,博图片,旅游了,更博风景。看到好笑了,转博,看到愤怒了,评博。半夜睡不着,博心情,早上起早了,更要博自豪。博孩子优秀,博别人愚蠢,博自己升职,博愤怒心情,无所不博,居然还有博卫生巾型号的(不是广告噢)!
就这一个多月来,我都有好几次念头,把博关了吧,不要去看了吧,我干吗要去关注这些博?看这些博究竟有什么意思?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需要这样娱乐吗?
博这个东西的双刃性太明显了,只一个多月,我已充分领教了它的厉害。许多人也都说博的好处,信息快,但我体会出了这么多的坏处,最关健的关键是它让人心里很不宁静,我想应该是我过度了。
但是,通过这个博,更加体会到了王阳明讲的那种一百场戏同时开演的场面。在这个博上,我们就如置身于信息的太平洋中,茫茫无际,我们的四面八方上下左右,每一个空间都被信息包围,你很难逃得出来,信息无孔不入,信息见缝插针,让人无所适从。
一个问题是,现代人要这么多的信息究竟想干什么?事实上,有很多时候,我们什么也干不了!事实上,那些不关注博啊什么的现代人中,他也活得好好的。我就曾看到某位主持人说离开博三天后的诸种好处,还有很多博控也终于停止了玩博,不仅对他们没有不利影响,他们还得到了很多。
远古社会没有这么多信息不也是活得好好的吗?就是嘛!
一百场戏同时开演,历史证明,效果不怎么好呢!
说归说,但又有多少人能看得透呢?包括我自己。
肆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
江西泰和人欧阳崇德,他也是王老师有出息的学生。后来,他做到了中央宣传部的部长。
有一天,他和王老师探讨了关于良知的一个问题。他问:良知虽然不是来自见闻,但学者的知识,未尝不是从见闻中产生的。王老师答:良知不来自见闻,但见闻是良知的具体运用。所以,良知不局限于见闻,但也离不开见闻。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良知之外就没有别的其他知了,所以做学问最关键是致良知,现在说专门探求见闻的细节,就是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仔细体会一下,见闻和良知都很重要,但无疑良知应该在见闻之上。这个未来的宣传部长提出了这么个问题,一定是基于当时的现实,现实就是有许多人重见闻而轻良知,本末倒置。
现在我想望文生义,专门谈一下见闻。
Z省虚假新闻投诉中心成立八个月来,就受理投诉700余件,其中涉及虚假失实报道的180多件。几乎没有记者想故意失实,只是一不小心就失实了,其实还是态度和方法问题。
一个晚上,某路虎越野车和公交车发生了交通纠纷。“路虎司机”下来后,跑上了公交车跟司机理论,还发生了肢体冲突。这应该是一起普通的交通纠纷引发的治安事件,但记者从报料人的反映情况初步判定,路虎司机有点仗势欺人,气焰嚣张。某记者到达现场后,路虎司机已经不知去向,他通过对在场的目击者和公交司机的采访,了解了事情发展的经过,也抓了不少细节,因为临近截稿时间,记者赶回报社和编辑沟通后,完成了题目《这个路虎司机,你好嚣张》的稿子,文中主要叙述了公交车司机自己的回忆:当时,那个男的站在路中间,我只能踩刹车停了下来,因为男子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刚开始我没敢开门,后来是有乘客要求下车,我就把门打开了,然后男子就上车要求其他乘客全部下车,跟我没说两句就往我头上打。打人的事情记者也确实在别的乘客那里得到了证实,看来,稿子基本没什么问题。
稿子到了编辑那里,编辑从公交司机的话中看到了一个细节:男子手上拿着一根棍子。他觉得这个细节很能反映路虎司机的嚣张和霸道,也没有进一步核实,想当然地认为路虎司机在整个过程中都提着棍子打人,于是他将这个细节提炼出来做成了引题“男子手持棍子把乘客赶下车并猛揍公交车司机,目击乘客愤愤不平——”,第二天见报稿中的这个细节演绎成这个样子:“路虎司机手持棍子把全车乘客赶下了车,接着拿起了棍子就朝公交车司机头上猛敲——”而事实上,记者的采访稿子中,无论是公交司机还是乘客都没有明确说路虎司机是用棍驱赶乘客并用棍子打人,几天后公安机关的调查显示,当时并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节。
如此添油加醋的行为,让读者有很充分的理由相信:普通的争执已经变成了恶劣的持械殴打行为。这个路虎司机真是太霸道了!这样一来,性质完全变了。
路虎司机会同意这样的写法吗?他当然要投诉!你以为你们媒体是什么啊,黑的可以说成白的吗?凭想象就可以捏造事实吗?凭单方面说词就可推测吗?绝对不行的!
还有一件事也错得挺常识的。
N市某城中村要改造,村里召开了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股东代表会议讨论,旧村改造新村全票通过。会后,该村就旧村改造的相关事宜向全体村民征询了意见,意见表和宣传单发放到户,回收率为85%。当地报社记者采访后,根据回收单在原稿中如实表述“得到了85%的户主同意”。
稿子自然要审查。这个村的上级单位某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审稿时,把“得到了85%的户主同意”一句改成了“并征得全部广大户主同意”。记者一看,认为既然主管部门把关了,就没错了,也没有对审稿修改这个细节进一步核实,就把稿件交给编辑。编辑看稿时,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别扭,但他也没有核实一下,就想当然地去掉了“广大”两字,认为这样更合乎语法,见报后就变成了“征得全部户主同意”。
投诉当然来了,村里还有未交意见表的15%的户主呢!这一部分为什么没交?是因为有一部分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少数服从多数,本来就是个无奈,但一看到报道,情绪就上来了,他们“被代表”了,于是就认定这是虚假报道。
这样的例子一定很多,似乎也不算什么惊天动地,不至于出人命。我在新闻单位待久了,也知道一些规律,一些差错,基本上都出在常识上,有时错得很离奇,是因为,人们一般认为,这样的常识是不应该出错的,可是偏偏出错了。不仅我们的报纸是这样,其他的报纸也这样,这基本上是一条不算规律的规律了。每逢重大节假日来临,我们老总就在编委会上再三再四地告诫大家,一定要注意防错,防止常识出错!记者固然有责任,但上面两位编辑如果再多心一点,多问一个为什么,就不会出现这样比较低级而又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了。
着重说了“见闻”,是因为一般人都在“见闻”中生活着。
良知虽然只在心底,但良知支撑着见闻。
伍 世界上有干什么
都能成功的人吗?
一群学生跟着名师学习,最大的愿望大概是如何才能具备先生的品德和学识了。就如那孙猴子,初学了一身的变化之术后,就想独闯天下一样的。
而对学生这样的心理,王老师因材施教。
这一天,他谈到了人才。
他说,人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才能兴趣做出成就。比如,夔对于音乐,后稷对于庄稼,他们的天性本来就适合从事这些工作。一个人,如果他做事都是天理自然的发挥运用,那么他就可以称为“人才”,他的心体存养达到纯粹为天理的程度,干什么都可以成功。如果让夔和后稷互换职业,他们也能做得很好。
王老师接着进一步延伸:身处富贵,就做富贵时能干的事,身处患难,就做患难中能做的事,这些都是人才。干什么都可以成功,只有存养心体达到中正的人才能做到。
王老师的人才观,让我想起了对垃圾的理解: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理论上,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的。
干什么都可以成功,应该是存在的,但综观古今中外,又基本上不存在,即便很多知名人士,那也只是在一个或几个领域,多个领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全才几乎没有。
但是,这样的人才观还是有值得说道的地方。
干什么都可以成功,首先需要的应该是潜能。我们会从各行各业的人才现状得到这个答案,最明显的就是,大学里会设数十上百个专业,为什么要细分这些专业?最简单的考虑就是人有不同的潜能。三岁看到老,自然有偏颇的地方,但也不无道理,民间抓周,测的也是人生前途嘛。这些都说明,潜能很重要,潜能就是天分,如果没有潜能,你想以后成功,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概率很小。那天,在小区游泳池边,看到一长得非常高大之奶奶,在指挥着小孙子游泳,她对我说,小孩子只有六岁,但每天必须游两千米以上,他对游泳的感觉非常好,也很有兴趣,我说,你们是把他当运动员在培养吧,她开怀大笑,那个时候,正是伦敦奥运会孙杨叶诗文夺冠的焦点时刻。全体小泳迷们和全体小泳迷的家长们都很兴奋,他们在孙叶的身上,看到了潜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干什么都能成功,当然还需要适应时代。这个适应有两个角度:顺应和逆受。能顺应自然好,一个不能顺应时代和社会的人,注定不会成功。这个不多说。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应而不能逆受,那照样不会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说,逆受要比顺应有效得多。按孟子的说法,一个人要成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因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如果不能逆受,那天还敢降什么大任吗?司马迁《史记》写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会遭宫刑?原因自然因李陵而起,他说了不该说的话,得罪了皇帝你还会有好日子过?我想说的是,他在受了宫刑后的人生态度,他除了在身体上的痛楚以外,更多是想到了一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先贤,屈原,左丘明,孙膑,这些人也不比他好过啊,这些人都给他力量。所以他成功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能当家了,就是一种成功。富不过三代,是因为二代或三代缺少逆受,锦衣玉食,于是就被那些穷二代穷三代给比下去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很好地回答了确实没有种噢。
干什么都能成功,还需要存养和修炼。虽然前面王老师的人才观讲得很哲学,很玄妙,但我的理解很直接,就是一个人如能做到和天地间的规律相适应,那他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而要做到适应,前提是修炼。修炼什么?修炼做事的功底。这个功底也可以理解为积累和坚持。板凳要坐十年冷,说的是一种积累,几十年如一日,说的是一种坚持。这个意思,王先生曾经特别告诫:与其挖一个数顷之大而无水源的池塘,不如挖一口数尺深而有水源的井,井里的水源源不断不会枯竭!王老师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刚好坐在池塘边,旁边还有一口井,他只不过是因材施教罢了。
干什么都能成功,那只是人们的一种梦想。
但一辈子掘出一口有水源的井还是很有可能的。
陆 王论语陆微博
(1)王语: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陆博:宁静是个好东西,它能让我们内心平静。内心平静其实就是养生。肝火旺,伤身,秋燥,上火,心急,出错。所以,要求宁静,宁静,我想你了,你来行不行啊?宁静,宁静,你为什么还不来啊?宁静,你不来我怎么办啊?宁静的架子很大,就是不来,任你喊破嗓子也不理你!你想宁静,偏不宁静!所以,做什么事都不要功利心太强了。你不求宁静,宁静反而来了!
(2)王语: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
陆博:吃了不消化,怎么能滋养身体呢?但好像便秘除外。便秘者,吃得照样多,几天拉一次,那些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难道都消化成营养了?不消化,又去了哪里?便秘好吗?肯定不好,否则就不是毛病了。有趣的是,现在的少数学者,刚好反一反,他们吃得不多,产出倒是很多,而且产出的颜色都是金黄黄的,甚觉可爱。我宁愿他们便秘!
(3)王语: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陆博:好德如好色,这并不是王先生的发明,只是他强调了。不过还是很精辟。看看人们怎么好色便知色的厉害了,权力是最好的催情剂,那些个被捉起来的官儿,几乎没有不和色联系的,近来“和多名女性发生关系”成为网络热词就是一很好例证。如果,我们喜欢德行能像喜欢美色那样,讨厌恶行像讨厌恶臭那样,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嘛!
(4)王语:文字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陆博:真是让人醒悟。自己写的文章,数年后还不会忘记,甚至都记得起写那段文字时的心情和感觉,怎么可能都忘记呢?可是,王老师就是要让你忘记。他的意思我知道,他并不是要我们去抄袭别人的文字,那样的文字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容易忘,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让你放下,写完了就放下,心里不要装着东西,就连你最钟爱最得意的文字也不要放在心里。确实如此,心中装着物,不管什么东西,都会被牵累的。
不要担心东西丢失噢,阿里奥斯托在《疯狂的罗兰》中描写了月球上的一条峡谷,峡谷里存放了所有在地球上丢失的东西,里面不仅有未兑现的承诺和荒废掉的光阴,还有各种常识。你忘记掉的文章说不定也全部存在那峡谷里呢!
(5)王语: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
陆博:你心中有目标,有坚持,随便别人怎么伤害,你却是处处受益,处处都是品德进步的资本。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面对对手,有各色各样的态度,你的态度取决于你的修养,你的态度还决定着你的成功,千万不要中对手的计。最好化废为宝,让对手气死!但是,如果你没有目标,那些诽谤和欺侮就会像魔鬼一样,最终你会被对手累倒!一个人这样,一个民族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6)王语: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陆博:王先生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一行人游览,一朋友指着岩石中的花树问:先生说心外没有事物,像这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呢?呵,有的,你没看到这个花,它和你的心都处于寂静的状态,你看这花了,它的颜色一下子鲜艳起来,这花难道在你的心外吗?任何事物都有联系的,我家楼下那棵樟树,和奥巴马有联系吗?有的,你看,它他都是存在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一在中国杭州左岸花园,一在美国华盛顿白宫。你能说它他没联系吗?哈哈!
(7)王语: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
陆博:我们都明晓这样的道理,一棵大树,不管有多少枝叶,都必须从树根上去用功培养,所以它才能枝繁叶茂,你绝不会从枝叶上去培养树根的。可是,我们许多人并不太明白这个道理的延伸,在做许多事的时候,都是往叶上培根:教小孩子要诚实,不说谎,守纪律,做一切事情都要遵守规则,可大人们却不诚实,整天撒谎,不守纪律,做一切事情都千方百计寻求潜规则!
(8)王语: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陆博:懒得看书,那就去看书,这也算是对症下药了。书有千万种,每一种书都可以看作一个人,但这是一个不戴面具的真实人,他的思想完全裸露在你面前。和真实的人打交道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你可以随心所欲,时空千里万里,却可以真心交流。前提是,书也必须是真正的不戴面具,否则就是千人一面,看这样的书更累!
本文材料索引按顺序如下:
1.《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
2.《陆澄录》;
3.《答顾东桥书》;
4.《答欧阳崇一》;
5.《陆澄录》;
6.
(1)《答陆原静书》(一);
(2)《陈九川录》;
(3)《黄直录》;
(4)《黄直录》;
(5)《黄修易录》;
(6)《钱德洪录》;
(7)《钱德洪录》;
(8)《陆澄录》。